房产中介的服务模式有哪些?
一、候鸟养老模式
候鸟养老是指老人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年抽出一段时间,到一个环境比较舒适的地方进行养生和度假。是一种集健康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目前很多养老机构都在探索“候鸟式”养老模式,养老院全国联网甚至“跨国互动”可能成为未来趋势。
这类老人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往往采取休闲旅游度假的形式,养老,不长期定居。老年人会选择一个理想的城市居住一段时间,一般是在当地的酒店、老年公寓、养老院或者当地的农家乐,在异地享受相对轻松便宜的生活。
许多景点都迎来了成群结队前来度假、娱乐和保健的老年人,这也使这些地区被称为“老年部落”。这些“老年部落”分为三种生活型:一种是候鸟型,每年夏天生活三至四个月,这种类型超过60%;二是定居型,除过年过节或单位组织的活动外,一般在此居住8个月至10个月一年,此类型超过30%;第三种是疗养型,主要是大病初愈后在这里疗养恢复。这些都说明养老方式是多元化的,这种回乡养老方式是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有益探索。
第二,积极的养老模式
大多数积极的养老模式主要是租赁形式。这种养老社区的最大特点在于关爱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建设具有一定共性特征的老年人生活家园,同时提供增进老年人与社会沟通的平台,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增强自我学习。
这群老年人都热爱生活,有着相同的特点,知识渊博。比如大连国际书香养老院,是一个有知识的老人社区,而上海南汇租房老人社区,可以让入住的老人与亲人、朋友、青梅竹马的同学、共事过的同事一起安享晚年。其他的主要是高管、海归、民营企业家的父母。
同时,这里所说的主动养老还包括社区照料中心、老年宜居社区、老幼服务中心、阶梯式养老、合伙养老等。例如,一些城市将创建老年人护理中心纳入养老体系建设,在子女出差或老人临时不在时,为老人提供周到的服务。老年宜居社区的所有服务都是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涵盖医疗、生活护理、文化、健身、娱乐等各个方面。
循序渐进养老金(省时养老金)组织相对“年轻”的老年人健康,成为老年人志愿者。若干年后,当志愿者本身需要服务时,可以提出申请,由敬老协会统一派遣其他志愿者为其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这就叫“今天服务,明天享受”。
老人的老伴去世后,子女忙于工作,把老人一个人留在家里感到不放心,所以希望找老人在同一个小区一起吃住,这样可以互相照顾。这种养老模式被称为合作养老。
老幼服务中心是指住在老年公寓旁边的幼儿园。孩子们的笑声给老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老人的善良也让孩子们懂得了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异地养老模式
异地养老模式,大多是指老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养老环境和设施,通过异地买房或异地住老年公寓的方式,长期异地养老的一种方式。异地居住时长是区分候鸟养老模式和异地养老模式的主要标准。比如安吉异地养老养生基地,异地养老新模式+会员制。会员卡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健康园这个“远程养老”基地的初期资金投入,使其具备了配备高质量软硬件的实力;其次,发行会员卡可以固定消费群体;三是会员卡推动“异地养老”,促进了农家乐餐饮和景区旅游的发展。
苏州吴中区还有一个老年高端产业带,环境清幽,空气清新,人流量小,适合老年人居住。广东的粤港合作养老制度由于在香港的广东籍人数较多,约占香港人口的70%。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两地消费的差异,广东籍香港人退休后到广东生活逐渐成为更好的选择。
第四,以房养老模式
与大城市相比,大城市少有的低房价、好的自然环境、高性价比迎合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尝试“以房养老”这两种模式。老年小区的公寓都是出租给老人住的。租房者可以每月支付租金,也可以终身租赁。鼓励老年人把市中心的房子租出去,然后住进老年公寓,和同龄的亲戚朋友同事一起安享晚年。
此外,还有一种“以房养老”的模式,即“反向抵押”。比如60岁的退休老人,除了房子之外缺乏其他养老条件,可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或其他专门机构,每月从机构领取一定的生活费。他死后,房子将归该机构所有。这就是以房养老的“反向抵押”,这种模式也属于“以房养老”的金融模式。
第五,农民式养老模式
农民式养老模式是指城市老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选择生态质量更好、空气质量更好、外部环境更安静的农村地区,购买自己的住房或出租给老年人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乡镇,很多村民家里都有几间空房,一些35岁到55岁的女性早早下岗。这些人想找工作却不能出去。相应的,很多城市老人也找不到合适的保姆。所以就有了邀请老人到农家乐养老的办法。
在“送老人回家”中,根据不同的住宿环境和老人自身的情况,养老的费用也有所不同。在调查中,老人们对这种养老模式持不同态度。有些老人希望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所以他们对农场的养老非常满意,认为这里空气清新,农场充满乐趣。还有的老人认为农村的生活条件不一样,对一些农民的住宿不是很满意,对养老费用也不是很能接受,太贵了。然而,农村养老模式是一种创新,拓宽了老年人的选择空间。管理部门会为老人提供每月理发、每季度体检、回城的临时家政等服务。对于一些和寄养家庭相处不来的老人,会免费给他们配三个家庭。
第六,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仍将是老年人的主要选择。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建设“虚拟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辖区内养老院、医院、商家、家政、水电等服务资源,建立各街道(镇)、社区(村)老年服务站模式,建立“虚拟养老院”,为居家老人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生活、医疗和精神慰藉。
居家养老社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社区发展模式。将老年人的概念和功能融入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创造住宅小区养老功能的附加值,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是一种新的住宅开发理念。它不仅是一个具有养老功能的社区,还是一个从0到100年的全年龄居住社区。同时在产品规划设计、户型布局、户型组合上充分考虑了亲情的问题。在小区内布置一定比例的家庭单元,如一室一厅与两室一厅、两室两厅、三室两厅的组合,既能满足老人相对独立的生活,又能享受子女的亲情关怀。
法律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2019]5号,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十八)提高医养结合的服务能力。推动现有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优势互补,简化医养机构设立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在进行区域卫生规划时,要为养老机构举办或设置医疗机构留出空间。医疗保障部门应当根据养老机构和内部医疗机构的特点,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保险协议管理范围,完善协议管理规定,依法严格监管。具有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变更登记项目或者经营范围开展养老服务。推进农村和社区医养结合,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建立村医参与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的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支持家庭医生出诊,为老年人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在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在职称评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卫生健康委、民政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推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设施,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将失能老年家庭成员护理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组织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红十字会开展养老和应急救援知识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政府买得起、村里用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人膳食、定期探访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创建“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养老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依托,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大力培育老年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红十字会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