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往往没有想看其奇景的欲望;欲望总是有的,怎么用看来解释这句话?
古人解读:从俗中察道之精妙,从俗中察道之缘。
现代解读:我经常把自己放在一种“无欲”的状态,因为这样我才能发现更多有趣的问题,然后我才能进入一种“有欲”的状态,因为有欲才有动力,这样我才能确认或者解决我发现的这些问题。
新版出土文物:因此,我们可以从“无欲”的角度来观察天道之谜。从“欲”的角度,我们可以研究人之道的来龙去脉。
语言: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是:
道可以是道,但不是不变的。一个名字可以被命名,但它不是一个不变的名字。
无名,万物之始;名声是万物之母。
所以,没有观看的欲望;总有一种想看看是什么的欲望。两者相同,不同的名称相同。神秘又神秘,很多人的门。
宇宙大道是一种可以被认识、表达和遵循的方式,但它不是恒定的。这些理论也可以清晰描述,但不是永恒的概念。
从“无名”的角度来看,是万物的“始”态。从“名”的角度来看,是万物之“母”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从“无欲”的角度来观察天道的奥秘。从“欲”的角度,我们可以研究人之道的来龙去脉。
两者出处相同,名称不同,但说的是同一件事。道中之变,玄妙无比,是看清许多奥秘的关键。
扩展数据:
老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先有物质存在才是“道”,后有意识产生才是“名”,这是老子两千年前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而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本书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我的不谋而合。
名与道都来自同一个东西,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理解。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发展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会在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中显露出来。
类似于今天人们说的哲学思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万奇之门”的深刻内涵。
“我经常没有欲望去看它的奇迹;总有看下去的欲望。通常,当人类对某件事一无所知时,往往会被动地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中逐渐领悟到某种深度的奥秘。人类应该描述观察到的这些奥秘。这就是“名”。
通常,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就会把这些碎片化的“名”组织起来,系统地归纳起来,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
当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时,就会有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自然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百度百科-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