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文化交流

伊山涛姆易如

桃木在我国的信仰和民俗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桃木据说可以辟邪,可以镇宅。《艺典》说:“桃木为五木之精,仙木可抑煞。”如意”源于俗称“不求人”的抓背工具,后逐渐演变为吉祥的象征。一厢情愿之名,如其所愿。它意味着好运、好运和幸福。

产于宜山益阳的孤桐,以制作琴瑟和乐器闻名。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如《诗经》、《诗经》、《史记》等。不幸的是,闻名天下的孤儿桐在一场天价大火中消失了。清朝雍正年间,邹县知府王二建下定决心,以桃代桐,弥补人们情感上的遗憾。他别出心裁地让人把桃核包在泥球里,弹射到山沟里。第二年春天,真的长出了很多桃树。三五年后,桃花漫山遍野,春风吹来,花瓣纷飞,形成了“依山红雨”的奇观。王二建激动不已,写下了流传至今的《沂山种桃》绝句:“半日山前万顷霞,孤桐老去桃花补。沃根不用人水,红雨春风来万家。”

宜山的桃树继承了富阳孤桐的傲气,曲径优美,木质结实,木质芳香,纹理清晰,深浅不一,温润细腻,适合制作各种工艺品。一山桃木如意精选上等桃枝,采用传统工艺手工雕刻而成。其优美的造型设计独特,图案吉祥,雕刻精美。当你把玩它的时候,你会觉得心里很满足,很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真的是家庭必备,馈赠亲朋好友,收藏,家居装饰的绝佳礼品。

朱良在宜山读书

同学三年的深情,18岁生日会的缠绵,最后两人凄美的化为一只蝴蝶...朱良感人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人们常把《梁祝》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朱良的家乡在哪里?一直是个未解之谜。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宣布朱良传说发源于济宁市,并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良在宜山读书的说法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从春秋到南北朝,前后有1000多年。峄山历来是邹县的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山中有春秋、子恩、富阳、古通四个书院,是儒学讲学的重要场所。根据传说,祝英台女扮男装,跟随梁山伯在这里学习了许多年。至今仍有朱良读书洞、朱良池、朱良庙、朱良读书旧址等古迹。

从旅游专线进入宜山,宜山景区派出所正对面,是良渚读书洞和良渚池的旧址。其中“良渚读书洞”四个字是明朝万历年间邹县知县王紫荆题写的。洞穴东西长10米,有天然石桌和坐卧凳。山洞里有两处泉水。东泉叫“明心泉”,西泉叫“朱良池”。泉水清澈叮咚,可饮可洗。传说朱良和他的妻子给了他们一个月的假期,因为他们的私立学校老师回家参加葬礼了。他们出来玩,终于找到了这个山洞,直呼“真是仙境”,经常在阴凉处看书。

从东路游览,可以清楚地看到富阳和古铜两个书院的旧址。据祝英台梁山伯墓碑文记载,朱良夫妇正是在这里“师从易义山先生”,“白天是同学,晚上睡在一起,三年不解。他们可谓好学。”阜阳书院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据书院门前碑文记载,原书院正殿三柱,左右平房三柱,东西室三柱,大门三柱,内有“阜阳书院”四字碑。战后,我们只能从半米宽的石基上想象当年的盛况,只能从残破的四字碑座上依稀看到“院”字。古桐书院留下的遗迹就更少了,只有几块石头和字迹模糊的残迹散落在荒凉的杂草中,让人扼腕叹息。

从古铜书院步行约半小时,良渚寺旧址就在隐仙洞边上。据记载,这里曾有一座古建筑。主殿墙基长15米,宽6米。它建于元朝,大厅里有一座朱良和他的妻子做的汉白玉雕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邻近八个村子的人来赶庙会时,许多妇女都会在这里烧香许愿。“良渚”神社何时建立,何时湮灭,不得而知。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不仅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甚至还赋予了他们“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神圣职能。虽然在今天看来很可笑,但仔细想想也符合普通人的传统心态。在浪漫中,普通人追求更多的真实感。不幸的是,现在只剩下附属大厅和大门的废墟。

关于峄山上的朱良,有很多传说,“三问石”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三问石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一大一小,矗立在峄山的东面,被当地人称为“马嘴石”。传说,当朱良一起在宜山旅行时,他来到了这两块巨石前。当祝英台看到这两块巨石像一对恋人时,他暗暗感动,问梁山伯:“梁兄,这两块巨石像什么?”其实,她心里有自己的答案,只是想看看梁山伯的心思。出乎意料的是,梁山伯非常精通阅读,但这件事却略显平淡。“我觉得它看起来像马的嘴。”祝英台摇了摇头。“再看看,长什么样?”“能像玉米一样吗?”祝英台皱起眉头,撅着嘴。“梁兄,再好好看看。是什么样的?”梁山伯苦苦思索了很久,突然他拍了拍脑袋。“哇,我知道了,一定是它!”"祝英台面露喜色,倾向于站出来。"比如什么?梁山伯严肃地说:“像一条木鱼!”这次祝英台不高兴了。她自言自语道:“你真是块难啃的骨头。”转身离开了,只留下梁山伯还在那里自言自语,“像什么?只是两块大石头!".....于是这两块巨石就有了“三问石”的名字。其实,梁山伯的第一个回答也很生动,但这个名字没能猜中祝英台的心思。

在宜山工作近十年,一直从事宣传工作。每年都会接待很多良渚文化的爱好者,包括各大媒体记者、高校的教授和学生、文艺界的老同志、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可以说,长期以来,特别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宜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拍摄了朱良在宜山读书的现场,拍摄了朱良在宜山读书的读书轨迹。美国职业摄影家协会主席Jack Reznik、意大利摄影艺术联展总监孟琦Silvano、参加第三届孔子国际摄影展的EFIAP英国图片社总裁Paul等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省等国家的50多位著名摄影师前往宜山采风,用镜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

无论是朱良的传说还是事实,朱良留下的美好记忆不会改变,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不会改变!朱良在宜山读书的说法不会改变。一山成就了这对才华横溢的情侣。可以说,峄山是朱良爱情的摇篮,是蝴蝶飞舞的地方。相信世界上有真爱的人,一定会把这首悲伤的情歌传下去,让依山的自然景观见证他们永恒的爱情!

宜山古代社会

“二月二,龙抬头”也是邹城义山古会的第一天。岗山街道后坝村舞龙队参加了“1913登彝山,祈福平安”活动,在彝山脚下击鼓祈福,舞出一条长龙,既舞出了精神,又祈求龙的保佑,祝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富强、人民平安。舞龙的热闹气氛为峄山古游戏增添了新的视角和风味。

道教与易山

道教既是社会史,也是宗教文化。根据史料的记载,有人认为道教起源于老子,葛洪认为起源于两仪不分时的原始君王。种种推论,让道教的起源真假难辨,扑朔迷离。正是因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奥秘,道教吸引着我们一步步来到她身边。

从一统天下的秦朝开始,他们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实行严刑峻法,企图以暴力镇压来维持统治,迷信神仙方士,祭祀鬼神,希望王权永存。但其统治转瞬间被农民起义颠覆,于是汉初统治者推崇清静主义的统治思想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所谓“黄老政治”。

道最初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以修仙为主要目标。道教理论的形成主要是神仙思想和道教理论的总结和延伸。《山海经》中有很多关于神仙国、神仙药、神仙人的记载。一些养生、强身、延年益寿、神秘人的技术,真的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彭祖、荣成、卢仝等“常吃,善导气,或能导补事,善”,在惊涛骇浪、飞沙走石中的玄幻技艺,在方士文人的鼓噪和帮助下,备受帝王推崇。《黄帝四经》、《黄帝太素》、《黄帝阴阳》、《黄帝之明》、《老子邻家传》、《老子傅经论》、《谈老子》、《道德经》奠定了道教世代兴盛的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教义体系的领袖,也是中国现存的黄道禁忌。

当然,在黄老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思想、道统、艺术不断被人们所吸引、采纳和延续。其中,墨子以其独特的眼光,吸收并拓宽了黄老学说的思想和空间,写出了《日月鬼神》等道家思想和学说,葛洪称之为:外治经典,内修佛学,思道成仙。厉害的人帮助别人生病,有钱的人鼓励别人,聪明的人劝别人教书。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的许多思想明显带有明显的墨家痕迹,可以说在道教信仰和思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道教早期的《太平经》和《神通器》的出现,到东汉末年五斗米教和《太平道》的出现,道教在大江南北传播,晋代道教从民间进入上层,以赵谋士孙修为代表。赵还拜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以招徕祝福。事实上,自商周以来,已有无数术士步入高层,其中商周宰相姜尚,甚至连诸葛孔明也难逃嫌疑。金代道教进入高门店,一大批士绅加入道教,其中最著名的有钱塘穆氏、琅琊、王氏、范阳陆氏、高平遥氏、会稽孔氏、丹阳葛氏、陶氏等。从东汉末年道教的不断分化与斗争,到魏晋时期道教的改革与整顿,道教朝着完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楼观道教出现于北齐周时期,其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鼎盛时期。到隋唐时期,道教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士,如的王、潘、司马、的李汉光、楼观道的、天师道的殷、鞠国桢、张灵仪,以及著名的道教学者孙思邈、程、王玄兰、李融、李健、张万福等。道教在晚唐的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时期损失惨重。许多道观被毁,藏经损毁丢失,是道教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到了宋代,北方道教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维护和发展,崇道政策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据《峄山邹县》记载,峄山早期的道教活动有颛顼的曾孙、吕仲的中子在峄山修行、彭祖居的《玄策》、方世澄的《东华阳楼俭修》汉末峄山的《南观》、汉末的《义吟》、南北朝魏的《造佛观》等等。

从我对道教的探索中发现,早在早期,的弟弟滕就写下了一千多字的《道观花序》,从中记述了他对老子和道教的看法,并极力推崇。他曾经建过一个概念,推崇道家。北魏太祖灭佛时,楼观道已定居沂山,这可能是沂山道最早的名称。

据《义山志》记载,义山道教有一个世系可考,应该是从全真道北派绥山派开始的。它的创始人是刘处玄,他在王重阳学习道教,来到了宜山。命王镇守炉丹谷,弟子安然子、姚之仪交由华山派住持120余年。纯粹主义者孙不二的弟子李崇彦创立了玉泉观。华山派兴盛于明代,道教徒众多,多达1.3万人,土地3700亩,寺庙573座,使宜山道教发展达到顶峰。明朝万历年间,出版了181卷续道集,义山有佛道两派。

我对移山道的兴趣和启蒙,来自于著名学者张艳玲先生的《移山道爱》。1996我很幸运,爱不释手,但是后来被同事借走了,说是丢了。事实上,我爱它,用它的悲伤取悦它,不想还它。无奈之下,只留下了无限的回忆。1995邹城市作协孙主席百忙之中在宜山找到,发给我。我非常感激。

再读一遍,依然是一首安静的歌,妙语连珠。一个热情的女道士同时也是武术家的形象,勇敢无畏,美丽动人,让我的心难以割舍,一个神秘而热情的义山,一个深情而神秘的义山道。所以第二天去了一趟峄山,参观了峄山现存的道观和道教弟子。说真的,峄山的道教观和道教,自晋宋以来,历经数百次战乱和灾难,有修有毁,有毁有修。其中最大的有宋元之战、佛道之争、明末农民起义、朱迪夷山平路、清代白莲教,包括近代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好在在政府和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热爱下,虽然废墟光秃秃的,树木光秃秃的,但却根深蒂固,错落有致,巍峨雄伟,甚至还有参天古树遮天,牌坊石路,篇章相映,肩头碑,珍珠戏黄龙。

道士们身穿灰袍灰帽,皂袄水鞋,头发花白,面容肃然。他们坐在香侧,在拜案前说些什么,祈求平安幸福。

千百年后,仍有颂经扬道的碑文诗词。如元碑:白云宫、仙棚、碧云宫、鹿丹屿、东华宫* * *有11为注。明代有明德真人牌位、崇德真人牌位、仙人万寿宫重建牌位、庐山仙人万寿宫牌位、明代圣旨牌位、李陵园牌位、玉清寺及清代二十四景碑、仙彭宋碑、义山傅碑、民国义山碑等50处古迹。

诚然,峄山石刻上的对联数不胜数,而且大多是描写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特别是1985宜山景区管理处成立后,政府加强了对宜山文化的管理、修缮和挖掘,使宜山的景观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于是对寺庙进行了装饰。

我们后人对义山道知之甚少,之道尚浅。我们渴望向先贤学习,所以有些疑惑。请傻一点。我得用几句话来结束,我有很多感受来表明我的感受:

五华香云河田明

千年道情唱飘烟

洗去浑浊的尘埃和风俗。

转瞬间,日月明。

荣辱皆洒生前。

人生自古以来就处于两难的境地

季承·康福的名字代代相传。

微风进入群山。

孟子致力于说:“孔子登东山而小,登泰山而小于天下。”东山,也就是宜山。位于孔孟之乡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戴南奇观”、“邹鲁鲁修”之称。

沂山,早在秦汉时期就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依山因其“怪石嶙峋,山无土,积石相连,溪流不绝”而得名。《诗经·松露》有“存宋”之诗。舒静愚公有“骨阳骨通”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登上了揽胜,他们在宜山留下了300多处著名的摩崖石刻和碑刻,为宜山添彩。1,京台高速(京福高速,G3)-邹城出口(沿崇义路西行)-宜山路-104国道南行约30分钟-宜山景区指示牌向东转约10分钟-可到达景区,下高速后开车约45分钟。

2.京台高速(京福高速,G3)-宜山出口下车(邹城南外环西行)-向北转曹保果古城遗址,下高速后行驶15分钟。

3.国道104:邹城市往南5.7公里,有峄山风景区的标志,往东走只有1公里。

4.汽车站:在邹城汽车站下车,乘坐2路公交车直达。车费是2元。1.公交:在邹城火车站下车,乘坐2路公交车直达。车费是2元。

2.出租车:可从邹城火车站广场乘坐,距离17分钟,25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