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可食用的东西,而不是花椒、辣椒之类的舶来品。

宋徽宗和赵霁画的《文汇图》描绘的是宋代文人的“舌尖上的盛宴”?

在中国饮食史上,宋代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富过渡。改良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精耕细作技术的普及,让人们得到了大自然更丰厚的馈赠。在北回归线温暖的阳光下,农作物创造出更加丰富的食材,并通过发达的市场网络运输到各地。这一时期,平民的饮食习惯由两餐制演变为三餐制。

摆脱了饥饿威胁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闲适的心思去琢磨饮食,研究烹饪方法,发明各种美味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今天任何厨师都必须熟悉的烹饪技术,如煮、烤、烤、煎、炸、煮、炖、卤制、蒸、打蜡、蜂蜜和拔葱,都是在宋代成熟的。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火腿、东坡肉、火锅、生鱼片(宋人称为“左”)、油条、汤圆、爆米花、各种糕点等食品和小吃,也是在宋代发明或流行的。

东坡肉和火腿是宋人发明的。

11世纪的湖北黄州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多灾多难的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第一次低潮。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做了一个庸团的助理,一个卑微闲散,没有什么实权的岗位。但这位乐观主义诗人决心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一口美味的食物,显然能让灰暗的世俗生活焕发出慰藉。

红烧肉,中国菜谱中最常见的一道菜,因其香味浓郁,肥而不腻,味道鲜美,令吃货们食指大动。今天,人们认为这种成功地将油腻的猪肉转化为醇厚食物的烹饪技术是由苏轼在黄州发明的,人们将这种食物命名为“东坡肉”。东坡是黄州废弃的旧营,苏轼在此耕地,亲近自然,故名“东坡居士”。

宋朝的黄州人不知道,一块普通的猪肉,经过神奇的烹饪,在火和酒的复杂作用下,也能变得美味。“黄州好猪肉,价格便宜如粪土,富人不肯吃,穷人不懂烹饪。”在美食家苏轼眼里,这无异于挥霍之物。

东坡肉的做法并不复杂: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一寸见方,加入酒和酱油腌制,放入陶碗中,加入小许水,放在炭炉上煨,注意火候。苏轼用一首《吃猪肉诗》来说明做东坡肉的关键:“文火,少用水,火盛时他美。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都顾不上了。”在黄州孤独的岁月里,每天一碗红烧肉,把诗人“不合时宜的胃”变成了“美味的胃”,生活和胃都充实了。

后来的美食家根据自己的厨房经验和口味喜好,改进了红烧肉的制作工艺。比如明朝传入中国的辣椒,是用来调味的,但关键的烹饪步骤还是苏轼指导的。

火腿,另一种来自家猪的中国美食,据说是苏轼发明的。不管真假,“火腿”这个词确实出自北宋。苏轼也做过火腿:“火腿用猪胰腺煮,油没了。把火腿藏在山谷里,几十年都不油。”在漫长的腌制和储存过程中,神秘的微生物分解猪肉中的蛋白质,将其转化为独特而美妙的味道,比鲜肉更有味道。

火锅和豆芽诞生于宋代。

林鸿,南宋人,比苏轼晚出生一百年,是宋代另一位美食家。他自称是北宋隐士林和靖七世的孙子,但与何荆夫先生冷漠的生活方式不同,林鸿热衷于舌尖上的探索,曾经流连于山野寻找美味的食材。《山甲清宫》是林鸿记录山珍海味的作品。书中收录了山野出产的野菜、蘑菇、水果、动物等各种食物,并介绍了这些山珍海味的取材和烹饪方法。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丰富的野味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丰厚礼物。林鸿有一次冬天在武夷山抓到一只肥兔子,但是山里没有厨子。林鸿不知道如何烹饪这份来自大自然的礼物。一个老食客告诉他:“山里只用稀批,酒、酱、椒都用,风炉用阿扎卡米,水少。一杯后唐响过后,给每人一根筋,让他们自己做?加汤,煮,吐,酌情供汁。”兔肉切片用筷子夹住,在热气腾腾的汤里搅拌,立刻变成玫瑰红的颜色,再蘸上“酒酱辣椒”做成的酱水。一咬下去,一股更加鲜美辛辣的味道立刻激活味蕾。

林鸿把这种烹饪方法命名为“破虾功”。后来,“半夏公”从山野传入市场,人们从中获得了创造美味食物的灵感,“涮”这个词在餐桌上被广泛使用,不仅是兔肉,其他肉类和蔬菜也可以用一次冲洗和蘸酱来烹饪。这种方法流传到今天,人们称之为“涮火锅”。

林鸿在他的《山甲清宫》一书中也记载了制作豆芽的方法:“将黑豆用水浸泡,露出嫩芽,将谷壳放入锅中,铺沙种豆,用板压。长的话就用桶再用,天亮就干...三天后会洗净,用油、盐、苦酒、香料焯水,卷上芝麻饼特别好。色淡黄,名鹅生黄豆。”在宋人的食谱中,大豆、绿豆、豌豆、春蚕、红豆都可以做成豆芽。

在人类饮食史上,中国人曾经用天才的烹饪技术从单调的豆类中开发出不可预测的美味佳肴。从豆浆到豆腐,从腐乳到腐竹,富含大豆的植物蛋白蛋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变成了各种形态和味道的美味。豆芽是中国人饮食的又一项天才发明。一颗晒豆几乎不含维生素C,但它发芽后,豆中的淀粉会水解成葡萄糖,合成维生素C。

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C,极易发生坏血病。在西部大航海期间,这里长期受到坏血病的困扰,无数水手死于坏血病。然而,经过多年的动荡,中国的海上商人和水手很少患坏血病。后来发现中国人带绿豆出海,随时可以变成豆芽,从而能够补充充足的维生素c。

油条和汤圆也是宋代生产的。

中国人民很久以前就在北方种植小麦,在南方种植水稻,依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肥沃土地,来自天堂的阳光和雨水,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发展了远远领先于世界的农耕文明。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麦面粉和大米只是作为主食来满足嘴的需要。宋代时期,随着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人们的饮食需求开始从胃的低层次上升到舌尖的高层次,小麦面粉和大米逐渐发展成为口味更加丰富的风味小吃。

宋代面食小吃种类繁多,有软山羊面、桐皮面、盐炒面、鸡丝面、肉丝面、三鲜面等。馒头包括羊肉馒头、竹笋馒头、鱼馒头、蟹馒头、糖馒头和蒸馒头。芝麻饼包括千层饼、月饼、烤金花饼、奶饼、菜饼、胡饼、、芙蓉饼、熟肉饼、菊花饼、梅子饼、糖饼...

油条是一种通过高温油炸快速膨化面团的小吃,据说起源于南宋。它的诞生与宋朝一个汉奸的仇恨有关。南宋主和派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宋人以一种特殊的烹饪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愤慨:将面条揉成秦桧的形状,然后在沸腾的油中油炸,以消除他们的仇恨。所以油条也叫“油煎刺柏”。从了解牛的专家到煎锅,饮食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充满情感的,它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顿悟和对世界的爱恨情仇。

大米不仅是包裹肚子的主食,而且被宋人用来制作各种糕点:糖糕、花糕、蜂蜜糕、糯米糕、蜂糖糕、栗子糕、麦糕、豆糕、蒸年糕、重阳糕...著名的苏式点心,以桂花和玫瑰为香型,在宋代已形成一个流派。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包裹糖馅烹制的甜点,也是在宋代发明的。南宋诗人姜白石有诗写道:“元宵竞看莲花船,宝马车接钹;风雨之夜,人疲,孤灯犹唤卖汤圆。”宋人通过吃饺子含蓄地寄托感情,期待与亲人团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像一个人每天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热量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一样,饮食也提供了历史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文明始于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烹饪食物。在宋朝,中国人的饮食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美国汉学家安德森在他的《中国美食》中描述“中国伟大的烹饪方法也是在宋朝产生的。唐朝的食物非常简单,但到了宋朝晚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饪方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1998期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100件近1000年来对人类生活影响最深远的大事,宋代的餐馆和小吃入选第56名。我们不必对此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