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脾脏的结构特征

它是一个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过滤血液、清除衰老血细胞和参与免疫反应的功能。因其含血量丰富,能为其他器官紧急补充血液,故有“人体血库”之称。

脾脏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圆形,暗红色,质软易碎,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脏位于胃底与左肋间膈之间,面向第9 ~ 11肋,其长轴与第10肋重合。一般情况下,左肋弓下缘是摸不到的。脾分为内外侧、上下缘、前后端。内陷毗邻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结肠左曲,称为脏面。脏面中央附近有一条沟,是神经和血管进出的地方,称为脾门。横膈膜表面光滑凸起,与横膈膜相反。上缘前方有2 ~ 3个切口,称为脾切口。发生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征象。

不同大小和数量的暗红色副脾经常可见于脾附近、胃脾韧带和网膜中。脾切除术由于脾功能亢进

脾脏

另外副脾也要一起切除。脾脏属于网状皮肤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与淋巴结基本相似,由包膜、小梁和淋巴组织组成。它和淋巴结的区别在于没有淋巴窦,但里面有大量的血窦,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正常情况下脾脏只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但在病理性和大量失血后可以产生各种血细胞。脾脏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免疫反应,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储存血液。胚胎期就可以产生造血。脾脏是胚胎期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可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老化的红细胞、血小板和变性的白细胞。它还能吞噬血液中的细菌、原生动物和异物。脾功能亢进时,可破坏大量血小板和血细胞。脾脏有丰富的血窦,可储存一定量的血液(约200毫升)。当身体剧烈运动或爬山或突然失血时,脾脏平滑肌收缩,释放储存的血液,补充身体的需要。

脾脏中的淋巴细胞也能产生抗体。正常脾脏是摸不到的,如左侧肋缘下触诊,提示脾肿大。脾肿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利什曼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肿大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一般治疗脾肿大的病因。如有脾功能亢进或门静脉高压,可考虑手术切除。

结构组成

脾脏的血液通道脾动脉从脾脏的入口分支进入小梁骨,称为小梁动脉。小梁动脉的分支离开小梁骨,进入动脉周围的淋巴鞘,称为中央动脉。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一些小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其末端扩张形成边缘窦。中央动脉的主干穿过白髓进入脾索时,分支形成一些直的小动脉,其形状像刷子毛。

脾脏损伤

因此,它被称为青霉烷酸三醇。

发际线小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①内皮外有1 ~ 2层平滑肌的髓小动脉;②内皮毛细血管不发达,内皮外有巨噬细胞鞘;③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末端的毛细血管大部分扩张开在脾索内,少数直接与血窦相连。血窦流入由扁平内皮细胞组成的髓微静脉,髓微静脉流入小梁网中的小梁静脉,最后在入口处流入脾静脉。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入小梁网,然后在入口处聚集形成一条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中有许多T细胞。脾内大部分血液流经脾脏的速度较快,约30秒,少量血液流动较慢,需数分钟至1小时,视脾脏的功能状态而异。

脾脏的神经分布近十年来在免疫系统各器官的神经分布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淋巴组织中有许多神经末梢,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有许多神经递质受体,从而改变了以往神经不直接调节游离细胞的观念。脾神经进入脾门后,其分支不仅分布于血管和小梁平滑肌,还有许多神经末梢进入脾实质,分布于动脉周围的淋巴鞘和边缘区。在红髓的脾索中很少见,但在淋巴小结中不常见。电镜下,部分神经末梢与淋巴细胞之间的间隙只有6nm宽,没有形成突触。它表明神经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活动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脾脏的定义:人体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本质上由红髓和白髓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在迁移和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的最大分支,胃网膜在脾门附近分出。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它有三个功能:

1.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人体在休息和安静时储存血液,在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将血液排入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

2.脾脏就像一个“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和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会将其吃掉;

3.脾脏还能产生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脏是血液循环中的重要过滤器,可以清除异物、病菌和老化、死亡的细胞,尤其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可能引起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脾脏也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梦编辑脾论

脾的* * *功能定义(按功能分类)

脾的主要功能是可以定义的。

1.主要供血。

2.主要过滤血液。

3.主隐藏了血。

4.淋巴细胞主要产生免疫功能。

它是血液供应、血液过滤、血液储存和免疫的中心。西医理论中的作用(1)血液滤过:脾脏血液滤过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其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老化的血细胞。当出现脾肿大或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的过度破坏会引起贫血。脾切除后,血液中异常老化的红细胞大大增加。

脾脏

(2)免疫:侵入血液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可引起脾脏的免疫反应,脾脏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体液免疫反应中,淋巴结数目增多,脾索浆细胞增多;在细胞免疫反应中,脉搏周围的淋巴鞘明显增厚。脾脏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部分K细胞和NK细胞。

(3)造血:早期胚胎的脾脏具有造血功能,但骨髓开始造血后,脾脏逐渐成为淋巴器官,在抗原的刺激下可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脏中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处于某些病理状态时,脾脏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4)储血:人脾脏的储血量较小,约为40ml,主要储存在血窦中。脾脏增大时,其储血能力也随之增大。当身体需要血液时,脾脏内平滑肌的收缩可以将储存的血液排出到血液循环中,脾脏会立即收缩。

中医理论

脾位于上腹腔,膈下,通过膜与胃相连,“形似狗舌、梳子”,与胃、肉、唇、口组成脾系统。它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脏腑骨骼靠脾来滋养,所以被称为后天之精。五行中属土,是阴中最阴的。脾对应四季的长夏。

(1)脾脏的解剖形态

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上腹腔,膈下,左肋部深部,附着于胃背部左上方。“脾胃有膜相连”(《苏文太阴阳明论》)。

2.脾脏的形态和结构:脾脏是一个扁平的椭圆形弯曲器官,形状像镰刀,颜色为紫色和红色。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如马蹄铁”(《医学藏医引论》),“色如马肝紫,形如镰刀”(《医馆》),“形似狗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附于胃底,与第一腰骨平齐,头向右伸至小肠,尾尖与脾的肉侧向左相连。”平如马蹄铁”指的是脾脏,“形似镰刀”,“狗舌”,“鸡冠”指的是胰腺。

总之,从脾的位置和形状可以知道,藏象学说中的“脾”,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胰。但其生理功能远非脾胰所能涵盖。

(2)脾脏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化,即运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也就是说脾具有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传递到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是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饮食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是脾胃、肝胆、大肠、小肠等多脏器参与的复杂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输功能主要依靠清脾气、温脾阳的功能;脾高则健康。“一个人接受了水谷,脾气就会起来”(《藏经·医学三字经·附录》),“脾必升而擅磨”(心源四贤),水谷入胃,皆因脾阳。所以“脾有一分阳,可消一分;”脾有十分之阳,可消十分之”(《医原》)。一般来说,脾的运化功能是运化水谷,但分开来看,它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云华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食物和饮料的消化和吸收。脾运化水谷的过程是:首先,胃所消化的饮食,通过小肠的清浊和脾脏的碾谷消食作用,转化为水谷精(又称水谷精);二是吸收细微的水谷,转移到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的心肺注入气血等生命物质。总之,脾主水谷的运化,包括消化水谷,吸收和转移精微,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功能。吃了人的胃之后,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实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致水谷”(《经典·藏象》)。胃接受水谷,初步消化食物和饮料,然后通过幽门向下移动到小肠进一步消化。但是,我们必须依靠脾脏的作用,磨粒和促进消化,使水谷可以转化为微妙的。“脾之所以杀水谷,不是磨它,不是杵它,不是用空气吸它,而是食物不落。食物入胃,充满了气和质,质要释放,气要上升。如果是用胃气熏蒸,气质就剩下了,脾气也一样,那么胃气就有帮助,食物的精华就留下了。直至有质无气,方送走,幽门开,糟粕弃之。”(医学参考)。

食物被消化吸收后,其细微的水谷通过运脾、散精的作用,转移到肺,从肺注入心脉,转化为气血,再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骨骼、皮毛、肌肉等组织器官。“饮食先于胃,脾胃一旦运化,就潜移默化地流失到肺,肺气传到人的脏部,浊气影响小肠,小肠也是脾胃分金的熔炉”(《医权》第一版)。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微妙的水谷,依赖于脾的运化。因为膳食水谷是出生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由脾主,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俗话说“一有了这个身体,就被赋予了精气,精气流入胃中,泻陈于五脏,就产生了精气,与五脏调和,就产生了血。但人是被赋予生命的,所以说后天之精在脾(《肾为先天脾后天论》)。但“人口五味藏于胃,脾为其精”(《苏文冰淇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一理论对养生防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脾有很强的运化功能,习惯上称为“脾健运”。只有脾健康了,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提高,气血津液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全身的脏腑组织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另一方面,如果脾脏失去健康,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异常,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至倦怠、消瘦、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水湿运化:水湿运化又称水液运化,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运化,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即脾与肺、肾、三焦、膀胱等器官协同作用,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脾主水湿运化,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的水代谢过程中,脾在运化水谷精气的同时,还通过心肺将人体所需的水(津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起到滋养润泽的作用,并及时将各组织器官所用的水输送到肾脏,通过肾脏的气化形成尿液,送往膀胱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代谢的平衡。脾在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脾有很强的运化水湿的功能,既能使体内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湿润,又能避免水湿过多而滞留。另一方面,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异常,必然导致水在体内停滞,产生水湿、痰浊甚至水肿等病理产物。所以说,“一切湿肿,皆属脾”(《苏文至真大论》)。这也是脾虚湿盛、脾生痰的来源和脾水肿的机理。

脾运化水谷的功能和运化水湿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机能障碍会导致另一个机能障碍,所以他们在病理上经常会看到对方。

2.脾主血:脾主血,指脾的生血功能。统一血脉就是统一控制。脾主血,是指脾具有控制血液的功能,使其运行于经脉而不溢于脉外。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是生血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经略全书·血证》)。水谷,脾主运化,精微气化生血。脾健康,化生之源充足,气血充足。如果脾失去了健康和生血物质,血液就会亏虚,就会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口唇舌、手指甲等血虚迹象。

⑵脾主血:“脾主诸经之血”(名医总结),“人五脏六腑之血,全靠脾”(《沈竹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可以控制全身血液,使其正常运行,而不会溢出血液。脾的调血功能是通过气吸血的功能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帅血,血随气而动。脾运化功能旺盛时,气血充盈,气能吸血;气强,固摄作用也强,血不会从脉中逸出而出血。另一方面,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化生之源不足,则气血亏虚,而气虚则无权统血,从而导致出血。可见,脾主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表现。所谓“脾主血,血必随脾气兴”(药和血)。然而,调脾血也与脾阳密切相关。“脾主血,血的运行靠脾。脾阳虚不能统血》(血证理论与脏腑病机)。脾失健运,阳衰,不能统血,血不能归经所引起的出血,称为脾不统血。临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血尿、子宫出血等。,尤其是下出血。

脾既能生血,又能吸血,具有生血的双重功能。所以说:“脾能统血,脾虚则不能吸血;脾化为血,脾虚则不能运化,而血皆无主,故坠陷而误入歧途”(《金匮要略·翼卷二》)。

3。脾主升清:升指升发;清是指细微的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的功能是将水谷等营养物质吸收并输入心、肺、头,然后通过心、肺的作用转化气血,滋养全身,使人体内脏的位置保持相对恒定。这个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上升,所以说“脾气支配上升”

升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清升”。脾的上升与胃浊的下降相反。上升时脾要健,下降时胃要和。脾气主升和胃气主降形成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和分配。另一方面,升降因素和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的重要因素。脾气的上升可以保持内脏的位置不变,不会下垂。清脾功能正常,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能正常吸收和分布,使气血充盈,人体充满活力。同时,脾气上升可以防止内脏下垂。如果脾气不清,水谷就不能运行气血,就会出现疲劳、头晕、腹泻等症状。脾气抑郁(也称中气抑郁),可见长期腹泻、脱肛,甚至内脏脱垂。

(3)脾脏的生理特征

1.脾在升的时候应该是健康的:升就是升,降就是升。五脏各有盛衰,心肺升,升者当降;肝肾在下,下者当升;脾胃在中,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了气机升降的动态平衡。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行形式,其中升是最重要的。脾升则脾气健,生理机能正常,所以说:“脾升则生”(《临床医案指南》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为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太潮湿的土壤,杨世运;阳明燥土,阴自纳。此脾喜燥,胃喜软润”(J临床指南医案卷二)。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脾能运化水湿,从而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脾虚最易生湿,湿盛最易困脾。“湿而喜归脾者,感同气也”(《医案临床指南》卷二)。脾主湿恶湿,脾为湿所伤,脾失健运,水湿,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腹胀闷,口黏不渴。如果脾脏虚弱,无权运动,则称为“脾病生湿”(脾虚生湿),表现为四肢乏力、厌食、腹胀、痰多、腹泻、水肿。总之,脾有恶湿的特点,对湿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对应长夏:脾主长夏,长夏脾更盛。在漫长的夏季,脾的生理功能与阴阳的变化相对应。此外,脾与中枢位置、湿、土、黄、甘味有内在联系。脾运湿,恶湿。脾湿困则引起胸中胀满,食少乏力,大便稀稀,口甜,舌苔腻腻,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因此,长期行医的夏之时经常添加藿香、飞机草等芳香之品。另外,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会导致疲劳、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采用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麦芽糖等甘晶,体现了气与肝的关系。

(4)脾与形、窍、神、液的关系。

1.脾在身,肌在唇,张口,思在脑,涎在液。所以根据一般肌肉疾病,脾可辨证至脾经,脾为后天,脾气的病变可表现在口唇上。另外,想脾,想多了,相思过度,会伤脾气,可以辩证看待,然后用口水治疗。对于流口水或者口水过多的孩子,也可以从脾经辨证。

道教解释为五脏之一。脾有运化水谷的功能。在讨论它的功能时,常常把脾胃放在一起。脾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输送到全身,所以脾是后天之本。脾还可以统摄全身血液,调节血液循环,使其正常运行。脾气正在上升。它能把饮食中的精气和津液转移到肺,再转移到其他脏腑,转化血气。一般来说,脾具有益气功能的“气”是代表人体功能的驱动力。这种力量的产生依赖于脾的正常运化能力。脾能运化水湿,与水液代谢有关;同时,脾还与四肢和肌肉有关,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四肢活动旺盛,肌肉饱满结实。

《元元道妙洞真传》卷中:“脾为脏胃,宅为宅。像地球一样,它在季节中繁荣,在春天死亡,在甲方和乙方死亡..它的音宫,它的颜色是黄色,它的本性是宁静而快乐的和谐,它的肉是滋养的,它的嘴唇是等待的,它的味道是甜的,它的气味是香的,它的唾液是流口水的,它的声音是歌唱的。脾藏思想,思想伤脾。脾,粮仓之官,本营驻地。脾气融合,所以五种口味出来了。它的光辉和劳动在嘴唇的四白,它充盈在肌肉里。”道家方士认为,通过脾气的修炼,可以使三焦畅通,脾胃升降和谐,中土水谷运化功能旺盛,荣卫气血津液来源增多,身体营养加强,五脏功能正常发挥。

中医和西医对脾的概念的区别中医和西医都有脾的概念,但两种医学对脾的功能和内在属性的定义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中医认为脾是运化水谷的主要器官,即能消化,所以应该包括胰腺。也有人说脾主血,所以可以免疫。

西医的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属于免疫系统。

医学界一直对脾译脾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翻译方法,但多年来已经成为习惯,所以一直没有改变。从解剖学上讲,中医的脾没有特定的位置,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抽象的器官,而西医的脾位于左肋部,胃左侧与膈肌之间,相当于左侧第9 ~ 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10肋的方向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