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简易启蒙唐诗精选

#婴儿#引言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朵精美的艺术瑰宝。唐诗的辉煌成就引起了后人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潮。以下是幼儿园简单启蒙唐诗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幼儿园简单启蒙诗选

鹳塔

王之涣[唐朝]

太阳在西山附近慢慢下沉,黄河流入东海。

更上一层楼,看得更远

翻译

站在高楼上,我看到夕阳缓缓沉在群山旁边,汹涌的黄河奔向大海。

想看千里之外的风景,就得爬更高的塔。

做出赞赏的评论

诗的前两句“山遮白日,洋泄金河”,讲的是从楼梯上看到的景色,雄伟壮丽。在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平实的语言,用短短十个字,捕捉到了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当我们在一千年后读到这十个字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地下,我们看到风景就觉得豁达。向远处望去,一抹夕阳沉向楼前无尽起伏的群山,消失在视野尽头的冉冉。这是天空视图,远景和西景。第二句说的是流经楼前楼底的黄河,咆哮着滚滚南下,然后在远处转向东,流向大海。这是从地面到地平线,从近到远,从西到东。这两首诗合在一起,上下、远近、物的景物都被包容在笔端之下,使画面显得格外宽广悠远。就第二首诗而言,诗人在鹳雀楼上,看不到黄河入海。句子讲的是诗人看着黄河远离地平线而产生的中观,是前景与中观结合的一种方式。这样写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写最后两句。“但是你把视野开阔了三百英里”,一个诗人无止境的追求,想看得更远,看他的视力能达到的地方。方法是站得更高,“上一层楼梯”。“千里”、“一楼”都是虚数,在诗人的想象中既是纵横空间。“要穷”和“要更好”这两个词,包含了很多希望和憧憬。这两首古往今来家喻户晓的诗,不仅出人意料,而且非常自然,接近前两首。同时,结尾中“楼”字的使用也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说明这是一首关于爬楼梯的诗。

从诗的后半部分可以推断出前半部分写在二楼,诗人想尽可能远地看到远处的景色,甚至爬到了大楼的顶楼。诗看似直白地写了爬楼梯的过程,却寓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是诗人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也是站得高看得远的哲学。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本高僧空海在《论镜中密室》中所说的。有人说诗歌不应该讲道理。这应该只是说诗歌不应该是生硬、枯燥、抽象的,而不是说哲学不能在诗歌中得到揭示和弘扬。就像这首诗,把道理、风景、事件完美的溶解,让读者不觉得这是推理,反而舒服了。这是根据诗歌的特点,通过形象思维来表现人生哲理的一种模式。

这首诗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是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中选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正,读之不嫌贵,故骨相高。”绝句只有两句对联,而且都是对句。如果不是气势饱满,条理清晰,就容易显得沉闷或者支离破碎。在这首诗中,前面的组合是对名,所谓“对与反”,句子极其工整、沉重、有力,可见所写场景的宏大;后者是流水一对。两句话虽然是相对的,但是没有对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偶的技巧也很成熟。

《孟茜笔谈》指出,唐人在鹳雀楼留下的诗句中“只有李益、王之涣、常荡三人能抒写风景”。李益的诗是七律诗;长荡的诗也是一首五行诗,也叫《在鹭宿》。全诗如下:“论鸟,高出于地。天围叶萍,河断成山。”诗情画意的场面也是波澜壮阔,堪称杰作。但王之涣的诗是第一,但相比较而言,最后还是输了,王的诗也只好千古一绝了。

2.幼儿园简易启蒙唐诗精选

夜深人静时的想法

李白[唐朝]

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已经有霜冻了吗?

我抬起头凝视月亮,低下头,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足够的纸上,仿佛地上结了一层霜。

那天我抬头看着窗外天上的明月,不禁低下头,想起了远方的故乡。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觉。

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在异国特定环境下,在一瞬间制造出来的幻觉。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白天忙忙碌碌,还是能冲淡自己的悲伤。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内心难免会涌起思念故乡的波涛。更何况是在月夜,更何况是在霜冻的秋夜。“可能已经有霜冻了吗?”中的“怀疑”一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从睡梦中醒来,误将床前照着的冷月当作地上厚厚的霜。“霜”字用得更好,既描写了皎洁的月光,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也衬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与凄凉。

另一方面,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动作和方式的描绘加深了乡愁。“望”字照顾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说明诗人从发呆变成了清醒。他眼巴巴地盯着月亮,不禁想到自己的家乡此刻也在明月之下。于是很自然地得出“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的结论。“低头”这个动作,描绘的是诗人完全陷入沉思。而“想”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个故乡的老兄弟、亲戚朋友,那个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逝去的岁月、过去……都在我的思念之中。一个“想”字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阿明胡应麟说:“太白的绝句都是用文字写出来的。所谓无心工作的人,就是没有工作。”(《诗内编》卷六)王世茂认为:“(绝句)盛唐只有青莲(李白)和龙标(王昌龄)两人极有抱负。李更自然,故居。”什么是「自然」和「无心之功」?这首《静夜思》是一个样本列表。所以胡特地提出来,说是“古今之奇也。”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致华丽的辞藻;它只是用叙事的口吻来描述远方客人的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大概会有这样的感受:只是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之情难免在心头荡漾;更何况是月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上白霜清,是清秋的夜景;用霜色描写月光,在古典诗词中也屡见不鲜。比如梁健文帝和肖钢的《宣普梁娜》诗中有一句“夜月如秋霜”。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在《春江花月夜》中,以“霜流于空”写下了皎洁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特别是构思奇妙。但是,这些都是在诗歌中作为修辞手段使用的。“已经有霜冻了吗?”这首诗中是叙述性的,不是比喻性的词语,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时产生的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不难想象,这两句话描述的是客人深夜睡不着,第一次做短梦的情况。此时庭院寂寥,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打在床上,带来一股清冷的秋寒。诗人一眼望去,模模糊糊,恍惚中,真的好像地上结了一层白霜;但仔细一看,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光。月光不可避免地吸引着他抬头,一轮娟娟素灵挂在窗前。秋夜的空间如此明亮干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但是很冷。对于孤独而遥远的旅人来说,最容易触动他们对秋天的思念,让人觉得客情萧条,岁月飞逝。盯着月亮看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遐想,想起家乡的一切,想起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低了下去,完全沉浸在冥想中。

从“怀疑”到“抬头”,从“抬头”到“低头”,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的生动画卷。

就四首诗,写得清新朴实,清晰如词。它的内容很简单,但同时也很丰富。这很容易理解,但它是无穷无尽的。这位诗人除了已经说过的话外,没有多说什么。它的构思细致深刻,但也是脱口而出,不着痕迹。从这里,读者就不难理解李白绝句中“自然”和“无工无心”的美妙风景了。

3.幼儿园简易启蒙唐诗精选

八面堡垒

杜甫[唐朝]

三国时代,你建立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侵入法你取得了永久的名声。(明成左毅:高铭)

这条河不会分流你布阵的石头,永远后悔你会灭了吴的不明智。

翻译

你在三国立下赫赫战功,创造了八阵图,成就了永久的功名。

尽管受到河水的冲击,石头仍然保持原样。千年遗憾在于刘备失策吞吴。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奉节,今重庆)时献给诸葛亮的一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是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个阵法组成的军事演练和作战的阵法,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分裂的三国被他的伟大所束缚,八面堡是建立在他的名声之上的."这首小诗的前两句说的是你在三国立下赫赫战功,创造了八阵图,成就了永久的功名。

这两句赞美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一般的角度写的,说诸葛亮在建立魏蜀吴三分天下,自立门户的局面过程中,成就最为突出。当然,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有很多因素,诸葛亮协助刘备从无到有建立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高度概括的赞美,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真相。第二句话,从一个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的八阵图让他出名了。古人对这一点赞誉有加,杜甫的这首诗对诸葛亮军事成就的赞美更为集中、凝练。

这两首诗用对句写成,《三国志》和《八阵图》对军事的整体贡献精致工整自然。结构上,第一句真的提到了,开门见山;期间后又写了一首诗,进一步歌颂功绩,同时也为后面的悼念遗物做了铺垫。

"在这条不断变化的河流旁边,矗立着一块石头,那是他未能征服吴国的悲伤."这两句话表达了他们对“八阵图”遗址的感受。“八阵图”遗址位于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据刘禹锡《荆州画副》、《贾》记载,这里的八阵都是用细石堆砌而成,高五尺,围六十码,排成六十四堆,始终不变。即使被夏季的洪水淹没,到了冬季一切都会失去,但八阵石堆六百年不变。前一句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舍利子的神奇之处。“石头不转”,用《诗经·国风·白舟》中“我的心里全是石头,所以我不能转”这句诗。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的色彩与诸葛亮的精神胸怀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的忠诚坚定不移,不可动摇。同时,这个散而复得、多年不变的八阵石堆的存在,似乎也象征着诸葛亮对自己弥留之志的惋惜。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话是“说他从来没有征服过吴国”,说刘备吞吴是个错误,破坏了诸葛亮抵御的根本策略,使统一大业半途而废,成为千古遗憾。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对诸葛亮的“挥之不去的恨意”,不如说是杜甫对诸葛亮的惋惜,而在这惋惜中,渗透着杜甫“自残而死”(黄)的苦闷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将议论融入诗歌的特点。但这个论点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语言生动抒情的。诗人将怀旧与叙事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恨意无穷、意味无穷的感觉。

4.幼儿园简易启蒙唐诗精选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朝]

一大早,我告别了高入云霄的江陵城,远在千里之外,船只有一天。

两岸猿猴的叫声,还在耳边不知不觉地不停啼叫,轻舟已过了沉重的青山。

翻译

告别清晨彩云倒映的白蒂城,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可达。

海峡两岸的猿猴还在我耳边回响,轻快的小舟已过万重青山。

翻译2

早上,我告别了高高在上的白蒂江陵,它离我有几千英里远,航行只需一天。

海峡两岸的猿猴还在耳边啼哭。不知不觉,独木舟已经穿过了万中青山。

做出赞赏的评论

唐朝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前往蜀国,太子恒力留守安禄山。不久,恒力接替了唐诗肃宗的位置。玄宗曾命令他的儿子王勇·李林监督叛乱。王勇李林在江陵,招兵数千,绝无仅有。肃宗疑是争皇位,李林战败被杀。李白曾参加王勇幕府李林,以“抗命”罪名被流放至夜郎(今贵州遵义)。到了巫山(今重庆),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如出笼之鸟,立即从白帝城降下来,回到江陵(今湖北荆州)。这首诗是船回江陵时写的,所以诗的题目是“白蒂下江陵”。

这首诗描写了长江从白蒂到江陵,水流湍急,船在飞的情况。第一句话讲的是白帝城的高度;第二句写江陵路,船快;三句飞进船,伴山影猿声;四句写舟轻如无,指出水如泻。全诗融合了诗人宽恕后的快乐心情与乡村的壮美和沿河航行的平稳轻盈。用夸张和奇思妙想,文笔优美优雅,震撼世界,不做作,任意而自然。

“白帝彩云间”和“彩云间”这两个字描述了白蒂城的地势之高,为整篇文章描述水下小船快速行驶的动态做好了准备。《彩云》中的“房”字,取为隔断之意。诗人回望白云之上的白帝城,之前的一切仿佛是上辈子的事。说到描述白蒂城的高度,水上旅行的速度都在差距之中。不写白帝城的高度,就反映不出长江上下游的大坡度差距。白帝城高在天,所以下面的句子描述了船行的迅速,行程的短暂,以及耳朵(猿)和眼睛(万重山)的拥挤,都已登陆。《彩云》也是对早晨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一个从阴沉到明亮的好天气,诗人在这黎明的时刻,怀着激动的心情匆匆告别了白帝城。

“一日千里到江陵”和“一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短暂。在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回”字。“回”就是回归的意思。既表现了诗人一日行千里的快意,又透露出宽恕的喜悦。江陵不是李白的故乡,但“归”字却像回家一样亲切。“归”字在黑暗中历历在目,值得读者深思。

“两岸猿猴泣不成声”的境界更是妙不可言。古时候的长江三峡,“常有高猿啸”。诗人说,“我止不住哭泣”,因为他驾着快速的独木舟在长江上行驶,听着两岸猿猴的叫声,看着两岸的山影。不止一个猿猴的叫声,不止一个山影。因为船和行人的速度,叫声和山影在眼睛和耳朵之间成了“一片”。这是李白出峡时对猿猴山影的感受。坐在这艘如离弦之箭,顺流而下的船上,诗人感到无比的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赞曰:“美在第三句,能使同寿精神飞越。”(“扎普”)

《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为了描写船速,除了猿声和山影,还给船本身加了一个“轻”字。说船快是笨拙的;而这个“光”字有着不同的含义。三峡水危时,诗人逆流而上,不仅觉得船沉,更觉呆滞。“三朝黄牛,为时已晚。三朝三暮,不觉鬓成丝”(《论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轻如无物,船快读者可想而知。“万重山”一结束,独木舟就进入了平坦的道路,诗人历尽千辛万苦、踏上道路的快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话,既是对风景的描写,也是一种对比,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事精致,语无伦次。

这首诗讲的是一天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路程,主要突出了轻盈,这也体现了李白的轻盈。58岁时,李白被贬夜郎,抛弃妻儿,远走他乡。突然,他被原谅了,可以回家了。自然,他非常高兴。李白没有在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看了他对这次旅行的描述,自然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和激动。

5.幼儿园简易启蒙唐诗精选

在荷花亭送别辛健

王昌龄[唐朝]

蒙蒙烟雨,一夜之间笼罩了吴的天;清晨送你,寂寞到楚山悲伤无限!

朋友们,如果洛阳的朋友请我来;就说我还是冰心Okho,坚持信仰!

翻译

冷雨一夜之间传遍了乌地江天,早上送走你后,你一个人面对楚山。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的亲戚朋友叫我来,请告诉他们,我的心还是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是送别诗。

“寒雨入夜吴”,烟雨笼罩着吴,编织着一张无尽的愁网。雨夜增添了秋天的萧瑟,也渲染了离别的阴郁气氛。寒意不仅弥漫了烟雨,也渗透了两个离别朋友的心。“连”字和“金”字描写的是连绵不断的雨,从河雨传来的动态,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所以可以想象诗人因情而彻夜未眠。而这幅水天相接的乌江夜雨图,恰恰展现了一种极其崇高壮美的境界。唐诗中后期和婉约宋词中,雨声常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事上。但王昌龄并没有真正写出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把连江之雨中的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吴,用一大块淡墨染了许多烟雨,以极大的气魄,烘托出“平明送客”的开阔意境。

最后两句,“洛阳亲友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指作者与朋友分手时对他们的嘱托。洛阳指的是河南洛阳,是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作者的亲友都居住在这里。提问就像说“问你”。冰心形容一个人头脑清晰,就像冰块一样。玉壶,玉做的壶。六朝时诗人鲍照用“清如玉壶冰”(诗《白头吟》)比喻高洁无邪的性格,这里的玉壶也用来比喻清纯的性格。你到了洛阳以后,如果那里的亲友问起你我,你可以告诉他们,王长龄的心还像玉壶里纯净清澈的冰。作者委托辛渐带给洛阳朋友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被普通人诟病,数次被贬谪。在这里,很明显作者是在回应那些诽谤的话,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朋友的一种安慰。表现出拒绝妥协的精神。

自开元宰相姚崇写下《冰壶咒》以来,盛唐诗人王维、崔豪、李白等都以冰壶自勉,歌颂冰壶的光明磊落。王昌龄托信逐渐带给洛阳亲友的信息,不是通常的平和竹报,而是传达了他依然清正廉洁的信念,意义重大。

诗人在这里的自我描述,是建立在他和洛阳亲友之间真实的理解和信任之上的。这绝不是洗白诋毁的表白,而是鄙视诋毁的自吹自擂。所以诗人从无瑕的空玉壶中捧出一颗明净的冰心安慰朋友,比任何相思之词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情感来源于场景,情感蕴含于场景。这也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但是深刻,柔和,舒缓。这首诗中无边的江雨和孤楚的山,既衬托了诗人送别时的孤独,又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矗立在河中央的孤山与置于玉壶中的冰心形象,形成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关照,自然使人联想到诗人孤傲、纯净、干净的形象,将精妙的构思、深刻的意旨融于空明彻的意境中,自然浑浑,不着痕迹,含蓄蕴藉,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