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有哪些著名景点?
所谓莆田二十四景,是指莆田县境内的二十四个景点(包括涵江区、城厢区、湄洲湾北岸)。这24个景点是清顺治年间林定下的。据记载,明代天顺年间当地居民吴希贤首次为濮阳标注了四个景点,即“乔虎清澜、巫山薛稷、屯溪代渡、宁海观澜”。林认为这四个景点不能概括莆田的美景,于是他遍游莆阳大地,第一次总结了莆田二十四景。这些景点有:东山小旭、西岩万条、梅思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张春、中潭仙巷、柳桥肖春、石狮藏岩、朱志泉瀑布、北来全飞、犀首渔船、九华叠翠、湖山之鱼、三子凌云、紫霄怪石等这些景点已成为莆田妇孺皆知的传统景观,沿用至今。
但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些景点已经成为过去,有些已经消失。如位于长泰镇岭头头尾的“北塞全飞”已沉入东镇水库库底;位于程响官桥和寺庙前的“西湖水镜”因城市建设已不复存在。位于黄石齐静村的“古城薛梅”并没有像雪一样到处看到李子树。还有华亭北山脉的三紫凌云、城郊顶墩的刘桥肖春、黄石天马村的天马青蓝、程响的西延晚景等景点,再也看不到昔日的风采。但莆田的24个景点,至今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部分景点经过修缮,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胜地)。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天马青蓝
天马山位于黄石镇南端,海拔132m。东邻北高镇,西南邻笏石镇。整个山脉不大,但是坡度很陡。从远处看,似乎可以看到马头、马鞍、马尾辫的形状。像一匹昂首挺胸的骏马。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山上雾气缭绕,半山腰的水密雾蒙蒙,远远望去,却见群山如天马行空,若隐若现,景色婉约。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天马青蓝”。
兰是山中的水汽;晴岚是天气晴朗时山上的水汽景色。为什么天马山只有晴天才有这种景色?通过考察和调查发现,天马山西南的笏石镇有一个全市最大的湖泊“图海”,是唐代开凿修建的农田灌溉调蓄池。几条小溪流入“图海”,与平原沟渠相通,形成竹坑巴阳、徐希等几个小平原。离天马山很近。因此,天气越晴朗,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就越多。西南风一吹,到天马山就会变成云,受天马山森林散发的冷空气影响。所以天马山雾气蒸腾,云烟弥漫。天马山仿佛骑在云上,天若翱翔,都是大自然形成的景观。
据说天马山有一座天马寺,周围树木葱郁,风景秀丽,是一处幽静的读书之地。山下天马村的朱厝,明朝时,有个年轻人叫朱明举,聪明好学。少年时,他每天早早来到寺中,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书,后来在寺旁僻静处建了一个“天马山室”。我努力学习,请和尚做一日三餐,和他们成了好朋友。有时候学习的时候忘了时间,就在庙里过夜。有一天,塘厦(古代大村的名字)和附近几个村子联合“出山”,几十场戏在方圆演了几十里。还有灯、锣、骑兵、旱船、十声八乐等。非常热闹,“郊游”队伍长达数十里。这时,朱颖的几个好朋友到处找他,但他们找了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他的影子。原来,朱菊芝对“旅行”根本不感兴趣。他坐在寺庙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下,静静地学习。因为他学习刻苦,学识渊博,终于在明朝嘉靖三年(1523),和城里15莆田人一起登上了进士。之后游历福建、广东,回乡探亲,去天马寺重游少年读书的地方。他在寺庙旁边的石头上写字。从此“忘归”被刻在一块石头上,叫做“忘归石”。
相传,古时候天马山有一个“天马村”,村里有一棵古松,被称为“青兰松”,又因其高大而被称为“田童松”。村里的山寨大王武功高强,勇猛无比。他把山寨建得很牢固,官兵反复上山围剿,却攻不下村子。山寨里的人以变幻莫测的山岚大雾为掩护,神出鬼没,顽强不屈,官军总是束手无策。天马寨的功绩至今还在当地人中流传。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钟馗之声
中潭位于荔城县西南郊林夏村水磨坑,距莆田市中心约5公里。《钟声和池塘响》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中潭以其瀑布而闻名。其水源来自龟山,经竹坑流入金庭山西南的山沟。溪床曲折,溪中夹杂奇石,岸边树木飞舞。低头看着清澈溪流中追逐浪花的鱼儿,听着绿色灌木丛中鸟儿的歌唱,你会由衷地赞叹。没想到离市场这么近还有这么安静的地方!你会意外地想到柳宗元的《小石塘》和施立的《石钟山》。“钟鼓齐鸣”是前人整理的《石钟山传》中“钟鼓齐鸣不绝”的一句话。
经过1多公里的颠簸历程,溪水突然从近30米高的悬崖上飞流而下,灌入深潭。这里到处都有铃铛。悬崖凸凹有致,像半个钟;池形亦如钟,深不见底;瀑布打在深潭上,发出洪钟般的响声。如果你在那里,不仅会令人心旷神怡,还会有上亿颗从天而降的珠子保佑。钟潭的奇妙还在于池中的水出奇的空,有三个模式不同的瀑布,被古人命名为:瀑、挂练、拖丝。瀑布落入瓶、杯、丘三池,称为“三小杯”。笔者曾经踏足其中,面对大自然的奇景,似乎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中潭的几个瀑布或串联或并联,每一个瀑布在山谷里都很奇妙,最好的是声音之美。其间,若听到八音齐奏,诸音齐鸣,堪称人间绝唱。
三紫凌云,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三子山位于莆田县华亭镇。它是夏紫、魏紫和魏紫的总称。
海拔分别为558.4米、685.2米、767.4米。夏紫山附属于龟山
山顶圆如帽,恰似一只乌龟向南昂着头,故名龟山。根据传说
上古三子山变精,成为三兄弟,骄横不凡,志存高远。
成三进京赶考,考了第三名,怕在外出错,就回莆田三子山。
自此列斗耸,云至天。当玉帝知道后,他派吕洞宾下来。
天剑斩掉三座紫山,三座紫山皆落华亭三处,后人放之
这三个地方的地名分别是虎头、镇头、元头,至今仍以三头为村名。
说:湖头村,镇头村,源头村。因为三座山峰被砍掉了,山峰变成了平台。
宋代叫三台山。
三座紫峰裸露在外,怪石众多,都是紫色的,五颜六色。因此,四季
全是紫色。因为坡陡峰高。尤其是魏紫高达767.4米。比北方的龟山高1。
1.4米,若望木兰江畔的山峰,高耸入云,故名“三紫凌云”,即普。
天二十四景之一。
三子山脉从仙游县的酉阳山一直延伸到莆田县,往往到华亭、木兰都太远。
在溪北岸,上升为三座山峰,位于莆田市西南约10公里处,北跨桂山和
巨溪与东镇水库相连,东南被木兰河环绕。这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茂盛的植被。
三子山是紫色的,因为这里的岩石由灰紫色流纹岩和凝灰质岩石组成。
它们是由大约1亿年前的火山爆发堆积而成的,岩石中含有高铁。
低价铁是蓝灰色,高价铁是红色。由于铁的作用,这里的矿物质将岩石
这块石头被染成了灰紫色。据县志记载,在天空发现五色云后发生了地震。
相传“三紫凌云”之名,是因为经常看到山上有五色云朵而决定的。
其实是因为这里的山峰被木兰河环绕,这里树木茂盛,水汽充沛。
有钱。此外,它离海岸不远。东风一吹,杏花湾上的水汽就会顺着木兰峡。
进来吧,到目前为止被三子山挡住了,浓缩了很多水汽,因为阳光的斜射,极其宽容。
容易形成朝霞晚霞的美景。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嘉积草堂
甲居祭草堂位于莆田县新仙乡龚喜村的甲居祭山上,在市区以北约30公里处。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这是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郑樵著书的地方。
茅草屋是名副其实的茅草屋。宋五年(1169),兴化军仲将草堂改为瓦房,题写“祭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字余忠。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宋崇宁三年(1104)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下溪村)人。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郑樵写了50种书呈献给皇帝。他被授予右狄公郎的称号,但他没有接受。回国后在甲居山建草堂,编《通志》集。绍兴三十一年(1161),写同治,郑樵赴临安献书。恰好高宗皇帝去了建康(今南靖),实行戒严,但他没有看到。第二年春天,高宗回到临安,命令郑樵上交年谱。高宗皇帝授予他枢密院编辑官。当时,他已经去世,享年58岁。
郑樵一生著述甚多,有81种,669卷,459篇。其中200卷名志写于甲居祭草堂。如今,草堂附近仍有许多与郑樵有关的遗迹,如观星台、露书石、西堰湖等。民国10 (1921)年,汉江商人陈志扬与广野百姓集资,在草堂后山东侧新建“景点庙”,为石屋,题“草堂景点”。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草堂,修建郑樵纪念馆,以此来缅怀这位一生著书立说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朱志泉瀑布
芷泉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北磨溪山上,石狮岩北一公里处。
知泉源出乔林村附近的托米岩,这里有千年古刹弥陀寺和千年铁树。寺庙周围山林茂密,鸟兽众多,充满野趣。芷泉的源头流量很小,在托米岩下分成两股,叮叮当当,声音细微。到了桥头,桥头合二为一,流量变大了。因为被岩石逼迫,它急转而下。泉水在陡峭的岩石上奔流,沿着山势,成为奇特的“三悬玉溪”。三个瀑布首尾相连,每级长约70米,坡度在30至70度之间,像锅灶,像墙,像储水池,各有各的情态和声音。
瀑布受山势制约,溪流或窄或宽,流速时急时缓,水石激动,飞珠溅玉,雾气弥漫,在阳光下形成彩虹,赏心悦目。从泉中流出的岩石上,有跌宕起伏的声音,其声随流、石、地而异,在悬崖峭壁间各不相同,如孩童的呢喃,如竖琴的弹奏,如鼓声的鸣响和雷鸣,与松涛中的鸟鸣相呼应,形成一曲八音的天然交响曲。石磊雷被怪在谷底,像骆驼、乌龟、青蛙、狮子、大象、鸡,不一而足。瀑布落下的地方,形成深潭。水池里有许多不知名的游鱼。有一种鹅黄色的胡子鲶鱼,当地人称之为“黄鲶”,可以算是一种独特的智慧泉。
传说古代有个叫陈清的人在这里放牛。一个白衣老人训斥道:“不要喝牛来污染我的水!”“治权本
叫梅花,梅花夹在两岸之间。花开时,香气弥漫山崖,花瓣顺流而下,一直到莆田市磨溪边。明朝郑德年间,陈伯贤辞官归隐于此,改“梅花”为“智泉”。现在,在悬崖上有两个汉字的石雕“智泉”和他的改名铭文。智泉有许多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如崖沫、流壶、玉沫、唱琴、石门、云岩等,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明朝万历年间(1573 ~ 1620),莆田县命何南金在芷泉左侧建亭,并写下《芷泉来苏婷的故事》。如今,人们在亭基上开辟了智泉寺。现在的游客一般都是从智泉寺一侧逆流而上,看“云谷飞越春,玉簪垂落,清风卷雨珠帘”的智泉美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古囊祭
山有重袋势,门有两向斜。
溪水声冷,海色流沙。
尼姑庵外有一只卧虎,厅堂里有一朵老雨花。
我不知道我离开了哪里,但我一个个离开了谁的家?
这是唐代黄桃写的一首五言诗。它用胶囊叙述了山的名称的含义和非凡的气势,也描述了路楠镇著名的山寺慈寿寺的风景。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梅屿的潮声
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妈祖庙(又名天后宫)闻名中外。妈祖庙,湄洲岛,始建于宋永熙四年(公元987年),历代不断扩建。在岛上最高的地方矗立着妈祖的雕像,有着庄严的宝藏。据说妈祖时刻关注着台湾省岛的方向,日夜保护着海上的渔民和船只。
寺后岩石上刻有“升天”、“观澜”等古代石刻。在这里,你可以爬上高高的平台,鸟瞰全岛。远远看去,船只相连,船帆星罗棋布。湄洲湾像半个月亮,被山和水包围着。有“天下第一湾”的兰金沙滩和莲花湾沙滩,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海的味道。潮汐吞吐,沁人心脾的海风,你可以驾驭大海的所有遐想,让湄洲岛放飞。
传说当地妇女崇敬妈祖,甚至模仿她们的发型。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当地很多渔民至今还在梳妈祖头。旅途中,不时能看到老太太这样的打扮:发髻高高举在头顶,银簪斜插,脑后有银头饰,太阳穴旁有两朵小红花,说不出的迷人。
惠安县以其风采而闻名。在距离莆田约两小时车程的惠安东南崇武半岛,电影《惠安姑娘》让传统的惠安姑娘服饰闻名全国。惠的衣服很独特:她穿着紧身开衫,上衣短至肚脐;他穿着黑色阔腿裤,腰上系着银链子,手上戴着银手镯。他头上裹着花巾,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头上戴着一顶圆尖的竹帽,别有一番风韵。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宁海早期
在涵江区到鲤城区黄石镇的公路中段,也就是两区的分界线上,就像木兰河下游出海一样,有一座大石桥飞上天空,雄伟如长虹。这是宁海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大桥建于元元二年(1334)。由于江海交汇的宁海渡口涨潮、水流急,桥梁建设工程十分艰巨。从元朝到清朝,300多年建了6座,建了6座。第七次修建于清朝雍正十年,历时1732年完成。
宁海桥是石梁式的,模仿泉州的洛阳桥。全长225.7米,宽5.8米。它有14个船墩,高度为10米。两个桥墩之间的净跨度为8.8米至11.8米,大于福建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桥面上竖立着75块巨石,长13m,宽1.2m,厚1.2m,每块石梁上都刻有捐赠者的名字和捐赠金额。桥面两侧有石栏杆,柱子上雕刻着姿态各异、线条简洁的石狮。桥两端有两尊高约3米,头戴盔甲,手持长剑的将军石像,为明代所雕。此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巨,施工质量很高,是研究福建继承宋代传统石桥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每年端午节在桥上看日出,桥下倒映一球红日,万道金光直射,犹如金龙追浪,蔚为奇观,故有“宁海第一日”之称。以前有一首关于“宁海第一日”的诗:“吉祥之晨前,影射长虹晓烟。紫曜石高悬海初,红轮跳了几下才穿天而过。三千股金光,十五道门相连色。难道是烛龙有远见,而xi他命令他在甘泉洗澡?”
桥北岸的吉祥寺是月浦的僧人建的。元元统一二年(1334),一个贵阳的和尚带领很多和尚去化缘,主张修建这座桥。建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也有不法之徒趁机偷取建材。为此,;岳普法师在桥北创立吉祥寺,住持监督桥的修建。传说大师蘸着海水泡沫在寺庙正殿屋檐下的方石柱上写了一封信:“人在我家门口不穷,出了我家门口也不富;弃我者昌,窃我者衰。“字迹是不朽的。人们感受到了大师的神奇,纷纷捐钱捐劳。贼不敢怎么样。这些年来,吉祥寺多次重修,但两根石柱依然存在,只是底部的对联已经看不见了。站在离石柱5米多的地方,上联的隶书似乎依稀可辨,但却“不富”:模糊不清,即使站得再远也能清晰地看到“人和我门”二字。字是灰白色的,和石头颜色略有不同,摸不着痕迹很奇怪。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紫霄怪石
紫霄山位于历城区西天尾镇尾洋村,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雾流动,景色奇特。在山腰上,有一座千年古刹——紫霄殿,俗称“紫霄殿”。据有关资料记载,“紫霄山的禅林是唐代高僧、彝族苗英祖师所建”,距今1,200多年。紫霄寺周围,松树、柏树、古樟、榕树比比皆是,枇杷连林,桂圆、桃、柚星罗棋布,洞穴幽深,花草茂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九华叠翠
九华山位于黎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镇和长泰镇交界处,是北干山的主峰,海拔741米。它与历城南部的公户山相望,也是兴化平原一侧的名山。
九华山山峦叠嶂,形似九朵莲花,故有“九华叠翠”之称,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这座山还有一个别名:因夕阳余晖映峰,故称“霞山”;因山形似笔杆,故称“笔架山”。九华山最古老的称谓是“陈艳”、“陈燕珊”、“卫献公”。相传汉朝时,陈胡二道从北方来,选择在莆田居住。九华山姓陈,与姓胡,皆成仙,故有“之称。九华山,神之名,形或色,令人迷惑,色彩奇幻。爬九华山,从东到西,从北到南都有小路。现在大部分人都是从西天尽头开车上盘山公路到离山顶不远的桃花坞。这里可以看到摩崖石刻上的“登梯”二字,相传为明代学者周莹(1430 ~ 1518)所写。
相传何九仙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争帝失败后,从江西潜入福建隐居九华山,后修炼成仙。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为什么九兄弟从安徽来到九华山隐居,然后在九里湖成仙。
此外,九华山还有紫云岩、罗汉石室、仙人脚印等古迹,以及石鱼谷、石牛等奇石。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烟
天堂的石室是什么时候打开的?不要怀疑在山洞里的另一天。
古树溪含千雨,疏钟破林烟。
登山忆山茱萸酒,解渴僧分竹泉。
西北在望,白云眠无需榻。
清朝末年,翰林张勤(1876—1952)的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位于程响西郊凤凰山半山腰的石狮岩的特征和位置。
沿着山脚的步道爬上楼梯,越接近石狮岩,巨石越多。路边的石头之间,有十多棵百年老杜宗,拔地而起,冲天而起。路的左边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胡夫燕”四个字,是宋代司法兵左诚所写。道路右侧还有一处摩崖石刻。石下有清泉流出,填成洼地,终年不干涸,留给游人解渴洗手。从这里蜿蜒而上,以“绝路邓川分月,空谷除烟”为题进入山门,便到了石室岩寺。
传说这座寺庙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860-873)。寺庙的创建者是黄妙英和尚,后来几经废弃。寺后有一座明代七级砖塔,旧木檐围栏已毁。该塔由巨大的砖块建造,每一层的四周都有中空的角落和神龛,其形状与Xi安季翔寺的唐砖塔相似。砖塔高约20米,犹如一条直插云霄的巨型金鞭。塔顶竹山有一棵榕树,让古老的古塔呈现出一丝生机。据说在宋代是五级石塔,倒塌后变成了砖塔。砖塔是石狮岩的象征。在市区远远望去,一根柱子直立在葱郁的群山中,像一个灰褐色的感叹号。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木兰春晓
在城厢区南郊的木兰山脚下,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堰——木兰陂,建于北宋。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流木兰陂,千百年流传赞美美丽的诗句。谁创立了公忘了私?到目前为止,人性就是金钱。”这是郭沫若当年写的一首诗,《木兰碑赋》。
900多年前,一条有360条溪流的大溪流从仙游经莆田流入杏花湾。由于潮汐顶托的影响,溪流经常泛滥,甚至海水可以顺着溪流涌入平原,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传说宋志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1049 ~ 1067)毅然告别亲人,背井离乡,带着黄金来到莆田,选择在今天张琳村附近的将军岩前建石。钱四娘的义举使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投资建邺工程。四娘每天拿着竹篮子里的钱给大家发工资。让大家按照一天十八条自助。但是没有人多拿一分钱。一天,一个工匠有了邪念。趁别人不注意,他手里抓了一把,放在怀里,跑回家。谁知他拿出钱点的时候,数了数只有十八条。于是,“执也十八,持也十八”,成了民间谚语。
经过几年的紧张施工,恶性体工程终于告一段落。就在钱四娘端着酒和大家一起庆祝大北竣工的时候,上游突然爆发了山洪,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走了大北的尸体。四娘见自己的心血一旦付诸东流,悲愤难抑,纵身跳入洪流。此时她才18岁。第二天,人们在离皮不远的沟壑山脚下发现了她的尸体。钱四娘的脸还是和以前一样美,比花还美;她全身散发着花香,香味如此浓烈,方圆几英里外都能闻到。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香山”。人们把她的尸体埋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叫“香山宫”。她的尸体从沟里捞上来,搬到香山安葬。她的鼻血溅到了地上,每一滴都长出了一棵桉树。现在香山上长满了杜枞树。这里的杜丛树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树心是红的,是钱思娘对人民真挚爱民的永恒流血。
钱四娘去世后不久,她的同乡金士林又从世界各地捐资10万元,在下游温泉口修建了一个恶性水塘。但由于选址不当,被大潮击垮的林聪石还是失败了,从此在莆田生活。
宋熙宁八年(1075),时任周树团练官兼钱塘(今浙江杭州)县令的蔡京,与在朝为官的弟弟蔡卞在其上奏请,朝廷发函养修木兰皮。后关(今闽侯县)人李洪(1042—1083)带着七万元来到这里。他和冯至日和尚认真总结了前人两次失败的教训,选择在木兰山下筑坝,这里溪面宽阔,水流缓慢,有岩床。经过八年的努力,这个项目。巨石数万,终于在申远六年(1083)建成大北。因建于木兰山脚下,故名木兰皮。这条长长的小溪也叫木兰河。
所谓“兴化预言”,是唐妙英禅师的预言:“水围公户山,濮阳半满朱子;白湖即将决堤,此时看起来不错。”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梅寺晨钟
梅峰光孝寺位于城厢区龙桥街道,简称梅峰寺。“梅寺晨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梅峰在宋代被称为“梅子岗”。山上广植李树,建观音阁。相传汉水富商李攀在亭子里为儿子祈福,生下李福(1085—1162)。于是,宋元丰八年(1085),划出100多亩地,将亭子扩建为寺庙。宋崇宁二年(1103),寺庙落成。当时,彝族的创始人蔡京成了一个国家,宋徽宗封他为“梅林佛国”。次年赐重宁寺名,宋正和元年(1165438),曼居吉再好一天。宋汀南渡后,于宋绍兴七年(1137)更名为报恩光孝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改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该寺被侵华日军破坏,万历重建。清代修建了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厅堂。1979以来,在海外华人僧人的支持下,梅峰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扩建。现占地183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与广化寺相似。这个“城市山林”更是气势磅礴。梅峰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
梅峰寺最引人注目的是建于80年代山顶的大悲殿。梅峰虽然海拔只有55米,但却在城中巍然屹立,高22米、三重檐、悬柱的慈悲大殿显得格外雄伟。寺内有一尊观音像,高14.2米,为八闽之最。据说只有金身贴了塑料,用了1.5公斤黄金。寺内有一副罗丹(1904-1983)的对联:“梅花开在山顶,钟声开悟;望门前海,能见春色千,色皆空。”寺后有课爬堂绕回廊。从门廊望去,你不仅可以看到莆田市的全景,还可以看到公户山和九华山之间的马平川南北海洋平原,甚至广阔的杏花湾。关于起重机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广化寺)
南山广化寺,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有1400多年的历史,位于城南凤凰山脚下。近年来,随着莆田城市的快速建设和扩张,它已经与市区融为一体。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东山小旭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似麒麟,又名林山。该山位于莆田老县城北部,胜利北路以西,海拔69米。2002年,鲤城区划归管辖,是清代“莆田二十四景”的第一景。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公户求雨
据史料记载,地球在一亿多年前发生了剧烈的演化。按照生物进化过程,属于中生代;从地球地貌的变化来看,当时是造山运动时期,大洋中的块体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冲击,使得地貌极其不稳定。当时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九华山地区强烈的地面沉降现象。今天的湄洲湾正在崛起,当时的扶余岛成了今天的公户。地质学家在山上发现了贝壳、船钉和船木板,在山脚下发现了古土房等村庄的巨大山丘。
其实上海牡蛎的壳上还粘着海泥层和礁岩。这些地质内涵证明公户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一些文献表明,公户山确实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大景观。多少年来,人们只需要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这座山。若峰顶雾气模糊,必是雨前征兆,故有“湖山生雨”之景。对于农民来说,这种自然景观也可以用于天气预报进行耕作。
从莆田市火车站乘公共汽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凌云寺,这是莆田最高的寺庙,靠近公户山顶。一条蜿蜒的山路往上走,沿着这条路可以观赏到公户山上部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不同形状,有时像一只卧虎,有时像一只古酒壶,有时像一个倒下的葫芦...蜿蜒的山路两旁,松柏、枇杷、龙眼、花卉、怪石,无不赏心悦目,想象无限。到达凌云寺前门,一路风景在此形成汇聚点,只见凌云寺气势恢宏,大殿院落层层叠叠,有直冲云霄之感。站在庙前的石墩上,远远望去,浩瀚的湄洲湾是海天相接的地方。蒙蒙的外国雨似乎不在,海风使林涛咆哮,这使公户更加历史和神秘。
凌云寺面朝金炉峰。据说是金炉峰。如果你从寺庙的内部看过去,山顶看起来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寺西一里是齐云寺。顾名思义,寺庙在春夏时节被飘浮的云所包围,整个寺庙成了一个云栖地。灵云寺东面有一个桃花洞。据传说,古代有神仙住在这个山洞里。神仙们从外地移植到这里的桃树,特别是枝桠交错,茎粗叶茂,果实硕大,香甜爽口。在寺庙的北面,可以到达小芸洞,这里云雾缭绕,神秘无穷。
至于虎山,相传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凌云寺原名“凌云岩精舍”。自唐代以来,数千年见证了巨大的变化,山上仍有许多遗迹和场景供朝圣者欣赏。北宋诗人柯应灿伯迪亚在游览了虎公山寺的景色后,感慨地说:“方壶久在海中,山不算数。”
参考:/arch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