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已至,六字箴言告诉你:三伏灸如何发挥最大功效?
今天进入中福(7月27日-8月15),对狗灸意义重大。那么,middling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如何艾灸?
一、中富:去除根源的最佳时机!
1,午夜:三伏灸的关键转折点
午灸不同于首末天,在全犬灸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40天的狗灸已经进入了中间环节,到了需要加把火的关键转折点。
盛夏有“毒节”之称——首先,盛夏期间雨水易湿,气温高且闷热,湿热乘虚而入,使人心气失收,尤其是老人、小孩和体虚者,容易出现苦夏、中暑、疲劳、消化功能下降等症状;其次,人们习惯用吹空调、洗澡、吃冷饮等方式降温,极易导致寒邪进入体内,留下病根,为秋冬季节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也就是说,在中伏这个转折点上,艾灸好了,人就可以从亚健康转为健康,艾灸不好,人就从亚健康转为疾病。
2、中规中矩:除了根源,还要看情况。
中间有个关于艾灸的顺口溜:
出汗,正好躺在中间;
补脾胃,灸身柱;
关袁琪充足,李三助攻;
三伏三伏,寒湿易除;
抓头,除病;
三伏巩固,满血。
第二伏是中伏,可见中伏在狗灸中的意义在于两个字:除病。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仲夏气温过高,太阳毒性太大,但热也有热的好处——夏天是治疗寒症和冬病的最佳“时机”。
在中医眼里,“热”代表开放,人体毛孔张开,经络气血充盈,最有利于药性和阳气的吸收。民间有句话叫“每当咳嗽是肺里的感冒,一定要三个夏天才能纠正。”咳嗽是一种寒性疾病,病根在寒,不容易祛除。一年365天,最高气温在中伏的有20天,一年中最强的阳完全可以倾泻出来。只有把握好这个最佳的“时”灸,才能做到以热治寒,最大限度地激发阳气,调节阴阳,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因此,即使腰硬、背僵、阴阳失衡,艾灸也能不同程度地融化身体的“坚冰”,给身体带来益处。
3、中伏:艾灸“六字箴言”
和任何时候一样,中伏灸首先要遵循天地之气的变化特点,趋利避害,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根据盛夏和潮湿、湿热熏蒸的气候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心(心神)、脾(脾湿)和阳()是最脆弱的。所以艾灸养生要围绕以下六条箴言来进行:强心、健脾、养背。
第二,强心
《黄帝内经》说:南风生于夏,病于心,舒于胸肋。意思是说,在夏天,风偏南,热浪滚滚的时候,心脏最容易感到不舒服,其次是胸肋,因为心脏(心脏藏气的地方)的舒在胸侧。
夏天是火,火气在心里。所以夏天最旺,心最旺,人容易烦躁。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在于疏通三个地方:心包膜、心包经、心经。
1,心形信封
心包膜是指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其上分布着络脉,是气血通过的道路。心包膜作为心脏的外周组织,具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古代医生认为“心为五脏之主”,即心为五脏之主,故心不可受邪气侵袭。有句话叫“心不受邪气,必遭邪气而死”。如果疾病和邪恶攻击心脏,心脏包膜将首先受到攻击,因此心脏包膜具有“代表心脏接受邪恶”的功能
疏通心包经的关键在于艾灸透钟山穴,此穴为任脉之穴,也是招心包膜之穴。是八分之一,气必达中。钟山穴作为心包经气的聚集地,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的交汇点,也是宗气的聚集地,能宽胸理气、止咳平喘,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病的第一要穴。
2.心包经
人体十二经脉中,中医称心包经为“救命心包经”。这并不夸张,因为心包经太重要了。心包经一旦受阻,轻则胸闷心痛、心跳过慢或过快、心肌缺血、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
经络的方向包括两个:
一条是标有穴位的主经,循着手臂中线,直的从乳房到中指尖;
一种是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道”(上面蓝色虚线为心包经暗道)。
至于“暗道”,我们可以从灵枢经得到佐证,灵枢经说心包经的走向“起于胸,出于心包、下膈、三焦(整个腹腔)。”但如果只看心包经的经络图,它不经过膈、上腹部、中腹、下腹部,所以“下膈、络脉、三焦”是心包经的秘道。这条“暗经”虽然没有穴位,但由于经脉贯穿其中,根据“经脉贯通,治病”的原理,可以得出结论:心包经可以治疗上、中、下三焦的疾病。
我们可以将天全穴和曲泽穴分为三部分。一般来说,心包经的阻滞点位于曲泽附近的1/3。每个人都略有不同,有的人偏上,有的人偏下,看痛点。我们可以用这个阻塞点来判断心脏是否健康。如果按压堵塞点时疼痛非常强烈,说明心包经在此处堵塞,心血管系统有问题。怎么解决?建议艾灸块穴及其周边,毕竟艾灸的温补效果不是揉刮能比的!
3.心经
夏天出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应该在哪里出汗最多呢?腋下——腋下的汗最暖心,能泻心火,除心烦。为什么?因为腋下有一个重要的穴位:鸡泉穴。
鸡泉穴是心经穴,也是缓解抑郁症的大穴。能理气、宽胸、安神,有效缓解心痛、心悸、冠心病、肺心病等症状。
有些人经常情绪低落,腋下会长一个硬块,其实是心脏停滞的征兆。这时候艾灸鸡泉穴,就能逐渐溶解包袋。
还有,有些爱美的女士习惯在腋下用止汗乳液,这是不对的!这样做相当于关闭了一个排毒通道,人会特别容易胸闷心烦,容易诱发乳腺疾病。
第三,健脾
7月23日,暑热,暑后即入长夏长夏属土,对应脾,所以长夏最适合养脾。长夏补脾最重要的是祛脾湿。因为长夏的主气是湿,湿最易困脾,伤脾胃之阳。时间久了,体内湿气会增加,头重于世;中则胸腔充盈,胃不香;经络方面,全身困倦,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因此,长夏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健脾去湿。
至于如何健脾祛湿,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涉及到饮食等很多因素,这里就不赘述了。从艾灸的角度来说,一般推荐艾灸脾俞、沈竹、阴陵泉、足三里、丰隆、成山。
第四,抬高背部
之所以把养背放在最后,是因为这是一场“压轴戏”。在蛰伏的20天里,我们最需要和后面较劲!
中间养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驱寒祛湿,二是补阳。这两个目的都可以通过背部艾灸来达到。背部膀胱经灸可驱寒除湿,背部督脉灸可补阳。督脉就像人体阳气的“发电厂”。艾灸督脉是中伏扫背积阴寒,蓄阳气最重要的。
怎么祛寒湿?只是流汗!《黄帝内经》说:“精之夫也,身之本也,故藏精者,不病于春。”夏天夏天不出汗的,秋天就会变成风疟。“可见,夏天出汗可以排出旧寒湿和营级的垃圾,保证秋冬的健康。另一方面,夏天不出汗意味着身体内外不能和谐,从感冒发烧,到邪气入三阴。
但是,不能光说不练。《苏文阴阳别论》中说“阳加于阴,谓之汗”,阴为津液,阳为阳,也就是说汗来自阳蒸津液,而行气,阴阳合而为汗,所以——
如果气虚阳虚兼而有之,身体内驱力差,不能化为汗;
如果你阴虚满盛,津液不足,就不能产生汗液;
如果整天吹空调,阳气不清,养生封闭,毛孔堵塞,汗液排不出来;
为什么要用艾灸发汗?因为:第一,艾灸可以补阳,帮助蒸发体内积聚的寒湿;其次,夏天出汗很有讲究,尤其是出汗(深度出汗)。出汗主要通过艾灸和轻度运动(如太极)来实现。剧烈运动虽然也会出汗,但会消耗过多的气血,造成脱水。夏季养生要“少运动多静养”,不建议剧烈运动。至于高温引起的出汗(如汗蒸),则为静态出汗,即表浅出汗。出汗再多也无法排毒,反而容易消耗体液。
仲秋到了,意味着冬病夏治至日最重要的黄金来了20天,一定要珍惜!同时,middling意味着40天的三伏天已经过去了1/4,夏天只剩下30天宝贵的时间来治愈冬天的疾病。希望大家艾灸,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