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馆周边景点
武功山景区东临鼓楼,南接市委党校,北接何方街,西接城隍阁景区,占地约4公顷。武功山主要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武功庙、民俗游乐区、国政纪念地、引导区、停车场。
1.武功寺:
参考《武功庙志》等历史文献,结合现有的武功庙遗址,规划保护性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完整建筑布局。建筑采用早期的历史建筑风格,力求古朴典雅,体现了杭州最古老寺庙的悠久历史。建筑内外陈列着碑文、雕像等历史文化资料。
2.民俗休闲区:
利用原有保存价值超过50年的民居,改造后作为服务和营业用房,让市民有一个喝大碗茶、吃小吃、打牌、遛鸟的休息场所。
3.国家治理纪念地:
在现有的林下硬地上,立有社稷纪念石,四周摆放具有隋唐秦汉特色的装饰品、石像、猛兽等设施。采用生态地板做法,保护树木,不铺花岗岩,给人们提供一个晨练的好地方。有庙会的时候,这里就建一个仿古戏台,一个剧场,龙灯。
4.停车场:
停车场是吴山风景区的主要停车场,占地2900平方米,可容纳27辆公交车或55辆汽车,并配有管理和亭。
5.引导区:
从停车场通往东岳庙和武功庙的道路是交通过渡带。在这里,保留了两个路边休息区,人们可以坐在长椅上参观庙会和雕塑以及练习场地。在山坡上保留另一个练习平台。增加森林地面覆盖和重新种植植物,以保护坎滕草。吴山阮公庙景区有五组建筑。一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宝成寺,2001修缮,宝成寺是佛教建筑。第二个地方是阮公庙。现存建筑是光绪年间由重阳寺改建而成,保存完好。阮公庙的石阶较大,可以分辨出大门和落地范围的痕迹。第三处是石观音阁旧址(2004年杭州市规划局保护的75处历史建筑之一)——白墙大和,入口处的骑楼,有石刻的四合院,雕刻山墙的扶手,斗拱,朴实无华的门窗,木框,整个建筑依山而建,将清式民居风格的建筑特色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你面前。特别是“观音阁南坡摩崖石刻旁的石刻——观音石窟,相传为五代两宋所刻。第四名是元宝新66号(杭州规划局2004年公布的首批75处历史建筑保护名单之一)——这里青山环绕,美丽光秃秃的岩石静静地躺在二层粉墙黛瓦的房屋旁,环境优雅。第五位是宝成寺北面的砖混结构建筑,两层坡屋顶。站在“宝城寺”脚下仰望,建筑位于“宝城寺”立面景观的右上角。如果将建筑外立面改造成与环境相协调,将增加宝成寺外立面(尤其是宝成寺外立面的右半部分)的景观空间,丰富宝成寺外立面景观。合理的建筑外部装修,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补景作用。
吴山阮公庙景区位于吴山城隍阁南部,是吴山景区之地。这一带有许多历史遗迹,包括唐代的古泉青衣寺和摩崖石刻、清初的观音阁和清代的阮公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成寺,有葛刺像;有市级文保点——影响石刻诗词;还有几个民俗文化浓厚的景点,如观音洞(人们烧香的地方),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如众多的泉水——清漪泉(市级文保点)、玉泉、西心池等。,以及丰富独特的喀斯特景观。
吴山阮公庙景区与北部的吴山武功山景区遥相呼应;西与吴山城隍阁景区——城隍阁、吴山庙会相连;南部环绕着许多人文、历史和自然人文景观,如:吴山三茅寺、江湖关晖亭、瑞石古洞景区(吴山喀斯特景观的典型代表)、白鹿亭“泼水观音”、元代摩崖石刻“采芝岩”、宋代书法家米芾书写的摩崖石刻“第一山”等东部景点的边界大多楔入市区。这些都赋予了吴山阮公庙景区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成为吴山阮公庙景区文化的一大特色。
武山阮公庙景区有五彩斑斓的石景,是喀斯特地貌的特殊表现。南宋诗人陆游说:喀斯特地貌奇观是“绝壁如坠,径如惊蛇,巨石如雷雷鸣,或立如平地,或飞落如天,舞动如兴奋,或林中如学问。”瑞石古洞、桂云洞、宝成寺、玉泉开采的岩石,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现:有的像刀斧,有的像珍奇动物、异物,有的坦荡平坦。人们通常称之为绿芙蓉、驼峰等。
青衣岩洞附近的岩石裂缝对面有一个天然石梁。在宋代,洞穴旁边有一块像玉一样的石头,红白相间,工匠们经常用它来制作珠宝。瑞石洞旁有飞石,凌空而落,歇于垂云山顶,故有“城南小秃鹫”之称。“十二生肖石”景区内有山峰、笔杆、香炉、香炉、棋盘、象鼻等十二个帅石,又称“巫山十二峰”。这组石景酷似十二生肖,所以杭州人俗称“生肖石”。
历代文人在吴山写了很多诗,对欣赏吴山阮公庙的景色起到了促进作用。一些摩崖石刻、书法、造像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珍品。特别是在奇峰异石集中的地方,碑文很多,如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写的宝成寺南径(阮公寺景区边界)山坡上雄伟的“第一山”摩崖石刻。“地番池”、“月波池”、“青荷”、“药植园”都集中在奇峰怪石之中。“影响岩”旁的摩崖石刻,刻着苏东坡的《宝城院牡丹》诗。诗旁有明代吴东升题写的“老寒松竹”二字,“梅”字以形似古梅的岩缝为代表,耐人寻味。旁边有近代著名的佛教居士,画家黄题写“古今如幻,干涩和谐。”
吴山阮公庙景区是杭州唯一的元代藏传佛教造像。岩壁上雕刻有三个佛龛和七尊佛像,其造型体现了藏传佛教密宗的艺术特色。藏语“马哈格拉”是佛陀自由的化身,是元朝崇拜的战神。佛龛的侧面刻有佛陀的身份、意志和最终统治权。这是国家文保单位。
吴山阮公庙景区的影响岩刻有苏东坡的诗“释迦牟尼院牡丹为赵卒”,诗旁有四个大字,三友唯一缺字是“梅”字,“松竹”字下面的岩缝酷似《古美》中的手雷枝,用这个裂缝拍照,以画代字,很有意思。旁边的一面岩壁上,有一个现代的。所以影响力石是一本历史名人诗词书法集的精华。“影响岩诗词雕刻”是市级文保点。
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植树造林,吴山现在已经形成了茂密的樟树林,古树名木得到了保障。武山阮公庙景区植被茂盛,植物景观优美。三茅关景区是吴山三大改造项目(武功山景区、阮公庙景区、三茅关景区)之一。武功山景区改造工程于2006年6月65438+10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阮公庙景区改造工程于2007年6月65438+10月1竣工,免费向公众开放。武山三茅关景区改造工程是2008年的重点工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在保护山体环境和古树名木的前提下,处理好建筑与环境、民俗活动和景观空间布局的关系;是完善吴山景区,发掘、延续和保护吴山景区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吴山传统建筑特色、森林绿化特色和吴山喀斯特地貌,再现吴山三茅关景区部分历史风貌,提升吴山景区品质和知名度的重要工程。武山三茅关景区整治规划包括: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整治环境,保护挖掘历史遗迹,修缮历史建筑,增加现代旅游休闲设施。
吴山三茅关景区位于吴山景区南部,北与吴山城隍阁景区、吴山阮公庙景区接壤。西与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相连;东边的景点大多切入市区,靠近南宋皇城和太庙遗址。南面与五云山腹地的葱郁景观相切。
三毛寺原名三毛殿。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因杜东旧名,赐名“三茅宁寿寺”。这座寺庙的名字叫泰源,里面有一尊惠宗画的毛俊雕像。三毛真君是指秦汉时期成仙的毛三兄弟:常颖、慈姑、冀中。这种观点在宋代非常突出,历代给予它的御书有:的《黄御经》、宁宗的《道济堂》一词、的《养生论》。绍兴年间(1131年-1160年)赐古器三种:一种丁松,宋孝武帝肖剑元年制;另一个是汤种,他澄清了旧的东西,并有河东薛的题词。另一本是褚遂良的小楷《阴府经》。在最近的记载中,吴道子的《南星天王像》、玉靶剑、七宝几珠、轩辕镜被加为观中七宝,连山也一度以七宝命名。
当时“七十二”瑶台建在观后,桃花遍地。春天叫“瑶台湾语”,是当时的“吴山八景”之一。
抗战时期,三毛寺被日军拆毁,但其大规模遗迹仍可辨,水池、桥梁、巨石依然存在。石壁之间的摩崖石刻已散落近10处,仅有一处明万历年间刻的《尚书省》抄本,给绍兴宁寿观。
文章是这样的:我被委托庆祝宁的长寿,我得到了正确的信息,所以我被分配。绍兴二十年。尚书省授我临安府七宝山三毛堂爵位,太师尚书仆射中书门下平章(当头),参政(当头)。签了书,知道了院内的事,政事之巫(誓约),二十年前的绍兴。
元代,三毛寺毁于火,明初重建。石观有个图书馆,少年于谦读书的地方。
在三茅观的东面,有一个江湖亭。据《名胜录》记载,山中多亭,胜者为河湖亭。由于封山育林,江湖关晖亭周围树木繁茂,遮挡了亭内钱塘江和西湖的景色。三茅关改造中,亭子总体进行了改造升级,开阔了视野,再现了江湖风光。
三茅关以南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许多摩崖石刻、洞穴和泉水,以及众多的石林景观。
其中“巫山第一峰”的石刻尤为突出。据说金主颜延良有一天读到柳永的词《望海潮》,不禁有了南侵的念头。他派人潜入杭州画了一幅西湖的画,带回郭旭做屏风。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满足。他把自己加在画上,自己骑在吴山顶上题字。他在诗中说:“在西湖上筹集百万军队,立即使吴山成为第一高峰,因此吴山有第一高峰的美誉。
从三茅关景区南侧,沿云居山南麓步行即可到达石佛寺。五代吴越国建石佛寺时,北宋前汴京开宝寺有王人院,高僧赵辉五年(1135)随绍兴高宗南行,请求七宝山、邵熙三年建寺权(1192)。石佛寺的雕像也被称为王人江寺的雕像。该庙在清朝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之火,有三像五像。中间是西方三圣像,中间是阿弥陀佛,高6米,是杭城最高的石像;左边大势达菩萨,高4.41米;右侧观世音菩萨,残高3.39米。三圣两侧是睿智的大师,高5.24米;修行大师,高2.62米,都坐在圆形的佛龛里。
浙江省体育协会摩崖石刻位于云居山东侧。辛亥革命后,原光复会成员朱瑞、陆、叶在秋瑾殉难五周年之际,召开纪念大会,重建秋瑾创办的运动会,并在云居山岩壁上题词。题词“云山永恒”“中国云年”,浙江省体育协会成立,水笙寺僧狗停止捐山,王俊翔赠岩供崖用。因为那四个字,我永远不会忘记。《永康纪》、《宁海叶书》和《易曲》。1990市园林局在悬崖处修建保护亭,改为浙江省省级文保单位。
从江湖关晖阁往南,山脚下有一方水潭,已干涸多年。这是白露喷泉。相传,在宋绍兴年间,刘名叫鲁德全。泉上雕鹿,清代一道士得“不存一泉”之名。在水池石墙的东侧,曾经有一行雕刻着一尊观音像。由于年代的积累,石壁上长满了青苔,不注意不容易辨认。雨后或在阳光下将水溅到凹槽上后,雕像的痕迹明显,所以附近的人俗称“泼水观音”。最初的雕像在20世纪70年代被毁,2003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