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600字的作文,题目是“生活是创造的源泉”

1944,Xi安人,祖籍河北省涿鹿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黄州美术基金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第四届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第八、九届CPPCC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客座教授,Xi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陕西“德才兼备的文艺工作者”。

我是1962开始学习中国画的,当时国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中专毕业在家无事可做,决定学画画。当时,原Xi美术家协会成立了一个学生班,培养年轻的中国画作者,并采用老画家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当时,石鲁、何先生和我父亲都收过学生。在父亲和石鲁老师的安排下,我进入了学习班。父亲请石鲁先生做我的老师,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因为当时的特殊环境,我最初是从学习笔墨开始学习国画的,可以说从来没有接触过素描。身边的几位“长安画派”大师两年多的言传身教,让我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也是在这之后才真正踏上艺术创作的道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再到生活。

1964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一个20岁的年轻人,是去农村还是留在美协班,真的很难做出明确的选择。感谢我的父亲,他为我做了决定。父亲说,一个画家离开生活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就这样,我去了龙洞山区,一呆就是八年。文革结束后,我于70年代末回到美协,走上专业中国画创作岗位。

回顾自己多年走过的艺术道路,一直是在长安画派老一辈画家身边成长起来的,所以自然接受注重生活、尊重传统的做法,不禁对生活和笔墨有了些许体会。

对于画家来说,生活态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作为绘画专业的学生,深入生活是必修课,但如果你深入生活,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有些人带着速写本和相机,画了很多素描,拍了很多照片,但回到家却无法创作出新的作品,或者作品无法传达生活的魅力,好一点的只是素描。有了情感,就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亲身体验,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反复深入。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培养出一双猎鹰般的眼睛,翱翔在人生的天空,捕捉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警惕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应该是画家的必备素质。当然,这种能力永远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从生活到创作,再从创作到生活的不断实践而积累起来的。艺术家需要天赋和丰富的情感,这对艺术创作非常重要。同时,才华和情感也需要生活的滋养,在生活中打磨得更加璀璨。生活可以唤醒潜在的、沉睡的天赋和情感,给它们注入生机和活力。没有生活就没有才华!天赋首先是表现生活对象的天赋,对于画家来说尤为重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着感情去观察,有一种随处可画的感觉,让天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是情感主导天赋的一面。当然,另一方面,也只有才华横溢,掌握丰富的表达技巧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才能把生活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回顾我在龙洞山区近八年的工作生活,深深感到这种生活锤炼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为我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在这五十年的中国画创作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在多年体验农村生活的过程中,感觉去生活就像泡酸菜。蔬菜需要在菜缸里浸泡一段时间才能变成酸菜。如果只是在酸汤里蘸一下就出来了,食物就不会酸了。深入生活也是如此。在一个地方写生,需要一段时间,尽可能的再往下走。三番五次的经历,才谈得上了解一个地方,画出这个地方的味道,找出独特的笔墨和形式语言。

记得十几年前,正是苹果花盛开的春天。我去了新疆伊宁,受一个苹果园主的邀请去了他们家。主人的小木屋位于花园的一角。民房上挂着红帘子。房子的地板上铺着新疆民族特有的地毯。地毯上的小桌子摆满了食物。地球墙上的小窗挂着粉色的窗帘,温和的阳光照进屋子,充满了温暖。主人和客人围着小桌子盘腿坐在地板上,吃着美味的小吃,喝着热腾腾的香茶。热情的主人演奏了冬不拉,欢快的维吾尔音乐让小屋充满了笑声。我们还参观了开满雪白花朵的苹果园,果园外圈是高耸的杨树林。那种美丽的景色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名的情感,久久不能忘怀。新疆的小屋,开花的苹果园,高耸的杨树林,自然成了我的创作素材。新疆的风景和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觉得深入生活,除了写生、拍照,和当地人交朋友,对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当地情况、增加生活记忆大有裨益。生活中的山川、沟渠、田埂的生态关系要烂熟于胸。只有对自然界的* * *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表现那些独特的景观,才能画出那些所谓的奇山怪石。虽然艺术创作需要变化、创新和突破,但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能随意打破的。在充分调动艺术想象力,实现新的艺术组合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从对生活的外在观察到内在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可以全方位增加我们的创作欲望,提高我们的创作能力。在生活面前,除了直观的感知,善于联想,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分秒思考,情感升华,也会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当时画坛的一些趋势,张定先生明确提出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即笔墨。这个提法让我想起我刚入道的时候,先生们让我直入笔墨。对于笔墨的学习,要向古人学习,向传统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和创造,通过深入生活发现和捕捉对笔墨的新的理解和感悟。中国画的笔墨配方虽然相对稳定,但深入生活,把握时代精神,展现新的生命,才能赋予古老的笔墨以鲜活的时代特征。在这方面,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长安画派”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并成功运用不同于古人的新笔墨精神表现社会和新生活,根本原因应该是。

绘画的本质是在笔墨和形式上寻求突破。有人通过向古人学习来寻求突破,有人通过嫁接中西来实现突破,“长安画派”则是在深入生活的前提下寻求画家精神和情感的突破。我们甚至可以断言,笔墨不完全是技巧和方法,还包含精神和情感。老一辈“长安画派”画家之所以在笔墨上有新的突破,正是因为他们更加注重时代生活中人的情感和感受,这是一条立足本土、着眼时代的笔墨创新之路。生活在变,时代在前进。丰富精神感受、激发创作活力、调节艺术潜能的根本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深入生活。

创作创新的前提之一是笔墨要创新,笔墨的锤炼最终要落实到创作中。生活的积累和锤炼必然服务于创作,最终导致创作的新突破。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实践、终身实验的过程。艺术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应该用一生去追求。(赵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