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募改革!基金行业年度盘点:现在“破万”正是质量发展从起步走向更高的时候。
今年公募行业依然精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与往年相比,有了新的发展主线——高质量发展。以该政策为起点,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再次起航,迈出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俗话说:“周虽旧邦,命改。”
今年,基金业推出了史上最大的薪酬改革。一系列规定,如递延绩效薪酬40%以上、高管等自有资金投入20%以上、基金经理对绩效基金投入30%以上等,都指向建立一个公平、透明、规范的基金行业;个人养老金制度在预期中落地,公募行业以129养老金目标基金践行普惠金融,成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在银行系、券商系、个人系、外资的助推下,公募行业也在2022年迎来了大扩张。
这一年,基金公募数量超过1万只,全市场管理规模一度达到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基础资产持续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业存单基金是今年最具创新性的基金产品。持牌机构数量超过60家后,2022年基金投资的业态将进一步多元化,“三分投七分投”将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学问。
虎年五行属金,寒气贯穿全年股权、债券、汇率等领域。押注热门曲目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走下神坛,“固收+”丧失殆尽,债基罕见暴跌。但是,就像尼采说的,“杀不死你的,最终会让你变得更强。”2022年公募行业展开三波抄底,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拿出史上最大的真金白银。
高规格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努力营造行业良好发展生态、持续提升监管转型效率等16条意见,为加快构建基金行业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出了“良方”。
《意见》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产业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切实促进行业发展和投资者利益。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公募基金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排头兵”,已经成为公众理财的重要选择,也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募基金业的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基金业要立足“国为大”,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能力,切实促进行业发展和投资者利益,取得进步。公募基金将从“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两条路径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高质量发展”的基调之后,公募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薪酬制度改革落地。
2022年,基金行业启动了史上最大的薪酬改革。6月10日,中基协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鼓励基金管理公司采取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多元化激励约束措施,,这必然会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持有人的长远利益。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期限和金额应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长远利益和经营风险相一致,延期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
总体来看,本轮薪酬制度改革有五大亮点:一是明确了基金行业薪酬的基本原则:优先考虑持有人利益和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强调既要有效激励行业人才,又要有助于防范风险和提高合规性,不规定行业最高薪酬;三是督促减少短期考核,要求基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子公司负责人、核心人员:绩效工资延迟40%以上;四是督促基金公司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第五,高管和各大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将业绩的20%以上投入自有基金,基金经理应将业绩基金的30%以上投入自有基金。
《指引》的出台,针对“薪酬过高、增长过快”等薪酬分化现状,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薪酬制度,在制度上进一步绑定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的长期利益,提升基金投资人的长期投资收益。在新规下,基金公司将在基金持有人、公司、员工和股东的利益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30多年后,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落地。
165438+10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日,证监会还发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165438+10月18日,证监会公布最新个人养老基金名单,40家基金公司* * * 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纳入配置,规模890.59亿元,以适应“养老”属性,助力个人养老。
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实践者,也是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从制度层面,补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短板,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个人认为,增加一份养老积累,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养老保险需求,让更多人的养老生活更有保障和质量。
根据中国保险学会2021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未来5年至10年,中国将出现8万亿元至10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庞大的养老金规模有望为股市带来更加稳定的增量资金,从而推动资本市场和公募基金行业的优质健康发展。
此外,从海外实践来看,个人养老金可以缓解公共养老金支出压力,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并集中民众长期稳定的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
四个派别帮助扩大公开募股。
65438+2月中旬,财新证券提交了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请。继今年7月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后,开源证券于6月5438+065438+10月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截至目前,券商板块共有60余家公募机构,是基金公司中数量最多的。既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金创何新基金、华商基金、长城基金、安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据晨星《中国公募基金管理人发展分析报告(1998-2022)》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券商公募总管理规模已达14.24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的55%,比2017高出14个百分点。
今年6月165438+10月,持有苏州银行56%股权的苏新金获准成立,该行时隔6年再添公募基金新军。截至目前,包括苏信基金在内,银行板块公募数量已达15只,是公募行业的中坚力量。早在2002年至2006年前后,国有银行就设立了公募基金公司,如招商银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基金等。之后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入市,分别成立了浦银安盛基金、民生加银等公募。大约从2013开始,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着力设立鑫元基金、上海银行基金、应永基金等公募。
11同月,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获准公开发行;TEDA宏利基金5%以上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股权转让及变更申请获批,成为继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之后,第四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公司宏利财务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此外,2022年公募诞生了两位个人,分别是权国基金和汇百川基金。
基金数量超过1万
尽管今年a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公募基金的规模和数量仍屡创新高。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基金公募总数量为1,006,5438+00,突破万只“大关”。到今年8月底,154只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0262只。
从1998的惊人开局,到基金数量过万,24年“从0到10000”的大踏步,显示了“资产管理排头兵”的蓬勃发展态势。纵观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基金产品从198年底的5只发展到2003年的100只,用了近9年的时间,中国基金产品从100只发展到2065年6月底的1002只,从1000只发展到今年的6000只。
但从产品结构来看,基金产品同质化依然严重,股票型基金占比依然较小。数万只基金中约1,000只为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市场结构仍需不断优化。随着公募基金行业关注投资者利益的营销理念的不断强化,行业内“重首轮,轻操作”的现象有所改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基金的发行速度远高于清盘速度,这意味着未来市场基金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在这种趋势下,投资者仍然愿意购买能够创造长期业绩的基金,这在整个市场中是少数。短期业绩好,长期业绩差的基金,几乎经不起市场考验。这意味着优化基金产品结构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基金市场需要多少基金产品?过万的股票型基金有多少是真正能满足需求的有效产品?有多少是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未来公募基金市场如何出清?
公募REITs和同业存单基金共舞
2022年新基金有所降温,但仍有不少创新爆款产品。
在2021首批试点的基础上,2022年加快公募REITs扩容,年内成立13只产品。截至2022年底,全市场公募REITs数量已达24只,基础资产从最初的高速公路、工业园区等扩展到能源、保障性租赁房等领域。
2022年公募REITs吸引了券商、保险公司、信托、私募等投资者,配售比例持续下降,其中不乏规模超百亿的产品。华夏基金华润优超REIT网下发售共吸引721.55亿元,认购总数为298.53亿份,是首次网下发售份额1.40亿份的21.24倍,创下当时公募REITs网下询价新纪录。
此外,在稳健收益投资的需求下,同业存单基金成为2022年最具创新性的产品。截至12年2月20日,全市场共有43只同业存单基金,其中2022年成立的有37只。37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58.26亿份,中位数为55.08亿份,12只基金发行份额超过80亿份。华夏、广发、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嘉实、汇添富、招商的产品发行规模均达到10亿。
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
2019开始的结构化市场,让公募基金实现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跟踪风格鲜明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数百亿规模的大基金,受到普罗大众的热烈追捧。然而,2022年,大消费、新技术、新能源的赛道被评优,他们“难以转身”,走下神坛。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年2月20日,初始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股票型基金约有90只。管理这些基金的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人们熟悉的“顶级”明星,拥有医药、白酒、半导体和新能源等行业标签。今年以来,90只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0.56%,10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最大亏损幅度接近40%。
股市里没有“常胜将军”。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应时。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能完全代表经理的真实能力。因此,基金公司应避免利用过去的辉煌业绩,打造基金经理能力超群的“人事设计”,以免被均值回报的力量所咬,从而损害公司和个人的长期声誉;基金投资者要避免因为一时被一个基金经理的辉煌业绩所吸引而自动沦为“铁粉”,盲目投资。
“固定收益+”的债基直线下降
2022年,股债市场出现罕见的双向波动,主打“稳健收益”的“固定收益+”基金(主要是偏债混合型基金和二级债基)遭遇滑铁卢。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1600,近1600只固定收益基金中,有近1100只基金年内收益为负,亏损比例接近70%。其中最高亏损幅度超过45%,亏损超过10%的基金数量超过70只。
从“固定收益+”到“固定收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投资组合中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较高(个别基金的权益比例已经达到50%),因此很难对股市的全面回调免疫。但也有“固定收益+”通过较低的权益仓位和灵活的操作实现正收益。今年9月,监管层对固定收益+产品进行了窗口指导,明确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定收益+基金的名义申报宣传新产品,持有期和偏债在10%-30%范围内的新基金可以称为“固定收益+”。
此外,由于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因素,债券市场在过去11个月的持续回调引发了债基罕见的下跌。以165438+10月14为例,Wind数据显示,近2400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另算)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近八成,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近1%。从业内分析,债市下跌虽然与资金情绪、银行资产负债表、银行理财等经营因素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利率的变化。
基金自购规模创历史新高。
虽然2022年市场一波三折,但公募基金还是拿出了史上最大的真金白银。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年2月20日,2022年基金行业公募净自购申购规模超过6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创下历史新高。
公募基金在今年6月、3月、6月65438+10月发起了三波自购。
6月5438+10月开春之际,市场纷纷下跌,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士瑞信银行基金、瑞源基金等一批公募基金自购踊跃,金额在5000万元至2亿元不等。3月中旬至4月,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宝盈基金等公募纷纷自购。2022年,南方基金购买旗下股票型基金超过2.5亿元,易方达投资旗下股票型基金和FOF产品2亿元。6月中旬5438+10月,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公司买入自己的股票型基金,多家公司投资超过65438+亿元。
2022年基金经理也参与了公募和自购。2021 3月“双料冠军”崔出资1.5万元购买管理的3只基金产品;邱东荣认购中耕价值优质基金不低于65,438+05万元;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张中伟出资654.38+0万元认购旗下两只基金;6月,基金管理人林乐峰出资654.38+0万元申购南方嘉宝混合型基金;随后,基金经理邓彬彬出资200万元购买鹏扬工业智能一年,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出资1万元跟进投资。
基金投资三年迎“转型”
自2019第一批基金投资业务试点落地,2022年基金投资迎来发展三周年。包括年内推出基金投资业务的银华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兴业证券等机构在内,到2022年,基金投资持牌机构数量已超过60家,形成基金公司、券商、银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四方竞争”,业态趋于丰富和多元化。
“三分投入七分呵护”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学问。具体来说,市场对基金投资的关注已经从最初的规模、用户数量,扩展到用户的持有时间、再投资、留存等指标。与此同时,投资机构也开始吸引更多大V的加入,广泛吸纳民间力量,更加注重线上线下模式的融合和金融科技的应用。
实践上,2022年,中欧财富升级投资策略和投资服务,推送投资决策、背后逻辑等配套内容,为客户提供与当前市场相匹配的买入方案。华夏财富树立了“懂投资,更懂你”的买方投资理念,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服务,其中针对特定偏好的投资者举办了“懂阅读”、“懂健康”、“懂生活”、“懂艺术”等多元化系列活动。
短短三年,基金投资业务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规模、机构管理人、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稳步推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财富管理加速转型、公募基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兼顾“投”的专业性和“投”相伴的基金投资业务将成为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