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的体会
同质无忧——为什么学生读完《庄子》后,一读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文章,就说不懂庄子思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有钱,越来越舒服,还会觉得累?为什么中国人在祝别人幸福的时候,常说“长命百岁,财源广进”?为什么中国文人有山情结?.....如果你想找到答案,你可以读读《庄子》。庄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虽然不是正统,但庄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庄子的思想很复杂,但也有很多矛盾。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同质性理论和自由概念。物的同源有三层意思,生死相同,没有对错,物我合一。庄子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他认为人和事物是一回事,都是由气体形成的。人死了,气散了,气就会变成别的东西。庄子视生死为一回事。“人生而聚,聚而生,散而死。如果他们生死未卜,我能怎么办?因此,一切都是一样的……”(西游记)没有对错,今天有现成的例子。很多人觉得把顺德改成佛山的一个区是扯淡,因为市民只关注顺德。如果你放眼全省或者全国,你会觉得这种种植方式是对的(没错)。对与错的区别是什么?前天,央视报道了黑熊伤人事件。到底是捕杀还是保护黑熊,专家们的观点和村民们完全不同,谁对谁错,没有定论。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杀。这是我们的知识。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和我是* * *整体。他在《大圣》中说:“假外物,托于同体,忘其勇,留其耳目,不断重复,不知头绪。”把人从被束缚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和宇宙一样。当人们把生与死的观察点从个体移到个体之外的另一个更高、更普遍的存在时,生与死的界限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当人们把个体和整体结合起来时,人们就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错,没有物我界限,人类从另一个层面获得了自由,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自由。庄子在《乐游》、《养生大师》、《人间》、《德重赋》中提出,要达到完全的幸福,就要做到“尽忠,不为物累”。摆脱名声,一点都不担心,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对于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来说,一个信奉上帝的人是无用的,一个圣人是无名的."逍遥就是过着自然的生活,在人生的大海上漂泊,快乐地度过一段悲伤的命运。这是自由,这是解脱。当一个人理性地将自己与一个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宇宙结合在一起时,个体的存在也是无限的。这样,心胸才会变得宽广,人生的得失,贫富贵贱,都不会嫌不够。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内心的平静。“鹪鹩巢于深林但只有一枝,鼠饮河水而饱。”人们想要的只是像鹪鹩和松鼠一样的生活。人只要摆脱世俗的观念和事务,就会幸福。清心寡欲的清静主义,不以外物为思想对象,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从而达到“为人”的境界。你可以全身而退。庄子的思想继承自老子,他的理想是追求一种平和宁静的心理环境。读庄子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读完《庄子》,我学到了很多。借助《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许久的庄子终于开始风光了,他的人生哲学也开始流行起来。什么是“逍遥”,什么是“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等一下。但我们不要忘记,庄子也是犬儒主义的创造者,庄子的“自由精神”是庸俗的。现在在中国提倡庄子精神真的不是时候。《庄子》中的“自由精神”似乎早就被大家所认同,在想象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是我想补充一下,庄子里面有很多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不好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诅咒世俗,另一方面又反复说要“置身世俗,不责是非”,也就是说要无条件地与世俗相处,一方面讲“不以物服人”,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以物周游”,“以物为春”。庄子一方面大胆想象,遨游九天,另一方面又有所追求。庄子的想象力更多体现在形而上的神游中,但在实践中他认同价值观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徘徊”只是没有触及实际的“神游”。其实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庄子,它们* * *一起形成了人生态度。所谓“犬儒主义”,是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5世纪的希腊。它指的是一种抵制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和一种深深的怀疑。它认为这个世界不值得认真对待,我们不如玩游戏。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对世界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并没有改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逃避到孤独与隐居中,或转向出世的唯美主义,但其本质是虚无主义。他们与世界保持着清晰的距离感,却又害怕或不愿意正面面对。相反,他们以戏谑和愤世嫉俗的方式表达他们不满和妥协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说现实世界中道德的倒置和价值的真空状态,而且表现了人们对这种倒置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甚至是积极的认同。甚至在他们的内心,愤世嫉俗者不再坚持最起码的是非观念,不仅对现实不抱希望,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仅怀疑现实,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可能是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也可能表现为装傻耍花招。犬儒主义往往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此时突出的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跳跃,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庄子确实是中国精神圈的导师。它应该与当今中国普遍的社会冷漠相调和,试图通过内心所谓的“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只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培养出一批对世界漠不关心的吟游诗人,却永远无法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是我们需要的吗?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进一步阐释了道。道家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儒家,认为儒家倡导的仁政是世间恶的根源。的确,君主获得权力的最好方法是战争,巩固自己国家的最好方法是壮大自己的力量,建立军队,抵御外侮,这就是战争。这一切都是用臣子的血肉做的,皇帝的宝座坐在无数的骨头上。他们用仁义掩盖这一切,他的仁政束缚了很多人的心灵。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的心灵。千百年来,文人寒窗苦读,只为金榜提名。有多少人真正用过?多少人为了这个荣誉浪费了生命。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只有少数千千学生被选中。正因为如此,金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束缚自己。道家提倡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无忧之旅。在社会上获得身体上的自由是极其困难的,但精神上的自由是每个人都有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仁义礼乐的束缚,没有名利的追求,用晨钟和墓鼓抚慰无助的心。孔子的儒家思想过于理想化,在当今社会几乎不可能实现。虽然有梦想是好的,但是这个梦想对于当代人来说有点太高了。在儒家经典下被奴役了几百年,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了。我们所有的青春,我们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光,都被埋没在无尽的笔墨里,密密麻麻的书香空气笼盖了整个中国。曾经在九洲上腾飞的巨龙,早已被驯服。回想起来,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了。读完《庄子》,我的感觉是九洲上的绚烂之花,正在渐渐沉入墨的海洋。庄子乍一看似乎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但仔细探究,庄子其实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情仇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崇尚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当时冰冷世界的悲愤和绝望。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因素,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他主张“无为”,放弃人生的一切奋斗。他还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他否定知识,否定万物的本质区别,竭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成为乱世中的清醒者。庄子的妻子病逝时,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看到庄子盘腿而坐,拿着鼓和锅在唱歌。慧宇问:“人家跟你们夫妻打一架,为你生孩子,养老,管理家庭。现在你死了,你不哭就够了。用鼓和锅来唱,不是太多太不合理了吗?”庄子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她刚去世我怎么一个人不难过?想了想,发现自己还是个普通人,不懂生死,不懂天地之道。这样想想也不觉得难过。”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真的看透了生死。他认为生与死是必然的,死亡意味着重生,重生也代表死亡。不得不说庄子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虽看透生死,却有着强烈的爱恨情仇。他很穷,但他很快乐。这样一个自发的,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人,真的不多见。庄子的思想和理论与老子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变化。在哲学、社会、人生观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思想也比较复杂。哲学上,他继承了老子的道和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他崇尚“至德之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保护全身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