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长河旧金山后康熙平贴的纸条是什么?

《天下长河》讲述了清初金夫、黄晨治理黄河的故事,既展现了艰苦奋斗、深入一线、科学处事的艰难,又揭露了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毁物是多么容易,被誉为“低潮时的历史剧英雄之作”

《天下长河》是文学作品,不是正史。“金夫治河”取得了成就,但在后世也有很多争议。

从结果来看,金夫“束水冲沙”(缩小河道,用水流的冲力把河床上的泥沙冲走)的设想失败了,后来的“减坝”出现了各种问题。金夫是不是清官也是一个悬案。

《天下长河》突出了和,把名臣余(即)写成了冬烘,意思是、和许是结拜兄弟,把许薛倩刻画得猥琐,说陈黄死在狱中(陈黄入狱前病死)...这不是历史事实。

在细节上,《长河世界》不够严谨。比如太极传(太极传一词出现在光绪年间,清末才有),康熙频繁隐姓埋名出访,徐干学会做“索党”(徐薛倩属于珍珠党)...

《天下长河》的火爆或许迎合了观众对清朝的刻板印象,即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和黑白派系;一件事失败,必有贪官。如果一件事能成,那一定是因为负责人手上有老茧,家里没有余粮。这种刻板印象不利于正确认识历史。

康熙为什么要治河?

“天下三大难题,一河二路三官。”历代王朝都把治河作为自己的大政方针。

康熙曾说:“我自听政以来,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件大事,夜夜思之,悬于宫柱之上(电视剧误贴于墙上)。”

明清长期战乱,河道防废,“官逃,无人守,秋汛涨”。清朝顺治年间,黄河年年决口。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十六年(1662-1678),黄河决口67次(不同学者统计不一,《清史稿》记载46次)。在武夷河总督任上毫无建树,尤其是康熙十五年(1677)夏天,黄河34堤再次溃决,缺口达300余尺。“年轻人都被水淹死了,什么都不算”,这迫使康熙下决心彻底治理黄河,把水利经费从30万元增加到3000元。

当时,河流管理的主要困难是:

第一,黄河含沙量高,抬高了河床。河下七县(即江苏省宝应、高邮、盐城等县)成为“地上悬河”,下雨就泛滥。

其次,大运河缺水,需要从黄河引水,导致运河淤塞,水运困难。

三是大运河借用黄河180里航道,浪高水大,风险大。

问题源于南宋黄河第四次改道。干流走淮河入黄海(支流从山东入渤海),黄河满是水和沙。到了汛期,淮河成了一片泽国。“大明治水第一人”潘继勋提出了“以水攻沙”的思想,即利用水的冲力使河道变窄,带走泥沙,清淤防洪,称为“潘法”。

“潘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人们不知道如何测量含沙量等。,冲刷下来的泥沙淤积在下游,减缓流速。只需要几十年,洪水还会回来,但当时还没有人被追究责任,“潘法”被认为是最好的办法。康熙派金夫为河将军,是因为金夫服从了“潘法”。

金夫可能也接受了贿赂。

金夫是康熙朝12条河流中成就最高的。

金夫是汉朝八旗人。其父金顺治元年(1644)从龙入关,官至总政司参议(五品)。顺治九年(1652),19岁的金夫从官学生考入国史馆,任编辑。此后,他先后担任内阁官员和兵部外务大臣。康熙十年(1671),38岁的金夫出任安徽巡抚。

康熙立金夫为河将军,原因有二:一是吏部尚书明珠极力推荐明珠和金夫是八旗官学的同学。其次,金夫属于前八旗总部,皇帝被视为他的家人。在剧中,金夫见到皇帝时,自称是奴隶,而不是大臣,这符合当时的习惯。

金夫是否入党不得而知,但不一定是清官。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经考问金夫:“你家里最清廉的人是谁?”金夫曰:“河工众多,仆从众多,重赏劝逃,花费甚大...如果古人拒绝拿任何东西,那将是一种耻辱。我如此狂妄,怎敢保属下清廉,以欺圣人。”

金夫承认受贿和行贿。清朝的制度漏洞很大,没有坏规矩很难动,所以管事的就得腐败。康熙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并提出问题来测试金夫的诚实。

金夫工作认真。被任命为首席河长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他“遍历河干,广泛征询,求才求画,访有经验者。”无论绅士、士兵和人民、工匠和仆人等。,谁有可取之词,可行之事,我就虚心选择,以求妥当。“每天八次,提出治理河道的总计划。

金夫治河的特点是兼顾水运、治淮、治黄,但只关注河中七县,忽略了鲁冀。在金夫治河期间,这些地区的河道灾害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金夫也很少对相关堤坝进行实地考察,这引起了康熙的不满。

黄晨不是河伯的转世。

电视剧里金夫和黄晨去星海(今青海玛多县)探源,这不是历史。

误会源于黄晨死后,同乡好友张爱生根据自己对河道治理的思考,写了《关于河道防御的声明》(剧中康熙的称呼应为虚构)。整体风格为提问解答,附《治河总纲》后刊行,并增加了《治河小结》(大概是顺治时任河道总经理的朱所作)和河道图。后人误以为书中的河图是金夫、黄晨所作,其实是乾隆年间所绘。

首次提出星海是黄河源头,乾隆甘青门侍卫阿弥陀佛赴青海考察河源,刷新了“黄河有两个源头”的旧观念。剧中,黄晨死后被安排在狱中画一张河图,上面标注着星海中河流的源头;同时,让他说“黄河有两个源头”也很可笑。

那么,黄晨真的是河伯的转世吗?恐惧是一种民间传说。

黄晨是金夫的主人,在康熙十年(1671)入幕,当时金夫刚刚接任安徽巡抚,不分管河道管理。当金夫路过邯郸的吕祖庙时,他看到了墙上黄晨的诗,即:

四十年,公与侯,

虽然是梦,但也很浪漫。

今天我在邯郸路穷困潦倒,

我想为我丈夫借一个枕头。

与剧中的书呆子形象相反,现实中的黄晨身材魁梧,威风凛凛,威严有加。当时,黄晨36岁,只比金夫小2岁。当金夫得知黄晨的死讯时,他痛苦地说,“他还那么年轻……”但黄晨死时已经52岁了。

黄晨对河道治理的主要贡献是亲临一线,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原来的工程预算是600万两白银,他却小心翼翼地省下来,只用了251.2万两。长期扎根于基层,所以“学于水,不学于”,但并没有真正突破“经治河”的误区,把“盘法”应用于一切。

有争议的大坝削减

黄晨治河,减坝最有争议,就是《盘发》中的滚坝(并非剧中所说的前无古人),又称分洪坝,即在河的一侧修建导流设施,在发生特大洪水时开坝分水,以减轻主坝压力。康熙颇不以为然,认为“水浸灌害人田,我不忍。”看到它在防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还是说:“这次减坝虽然对河工有利,但对百姓没有帮助。”

黄河里有很多泥沙。分洪后大坝容易淤积,只能新建大坝。随着河床的上升,建造新的大坝变得更加困难。康熙时期一座大坝需要六万两白银,道光时期是35万两白银以上。政府负担不起,只好任其泛滥。

潘继勋、金夫、黄晨从来没有考虑过,下游的淤积问题只能靠上游治沙、层层保护来解决。古人没有现代科学观念,测量数据少,靠“直觉加粗鄙”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面对复杂的局面,我们不得不从经典作品中寻找依据。黄晨反对动不动就提大禹,但他自己也经常谈到“大禹治水”。

康熙从不信任金夫。金夫被任命为河将军后,在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洪水中损失惨重。第四年,他的大堤决口,“三年让黄河回归原路”的承诺没有实现。康熙曾经想换马,最后只是让金夫被革职,让他戴着罪服监督修理。电视剧将违规归咎于于成龙是错误的。

清代有两个于成龙,都以清廉著称。不到成龙字的,也就是余在剧中的。和金夫一样,于成龙也是汉朝的八旗。11岁时随家人从龙族入关,后被叔父、名将余德水收养。余德水死后,于成龙·殷茵成了一名官员。

出身于大旗之下,没靠科举,不是理学先生,于在剧中也太矫情了。

关于技术的争论已经改变。

电视剧中金夫和于成龙对河道治理的理念不同,导致康熙误会,最终酿成悲剧,不完全符合史实。他们之间的争论持续了三年,康熙多次召开集体会议讨论,才决定采用于成龙的方法。

康熙第一次南巡时,就已经提出了“拾海”的主张,比于成龙早得多。于成龙计划没有预算,但仍然受到重视。明珠认为“其人力成本在百万元左右”,“用几百万元去尝试一些可能做不到的事情,也没用”。他建议康熙派人“亲自去见”。康熙派了萨木哈、穆成格、唐彬等。去做一个调查,结果是“那里的人说接河口好处不大”,康熙“琢磨了很久”说“都商量好了,就想收手”。

正如剧中所说,康熙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唐彬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当地也有不同意见,只是没有上报。

康熙敏感地意识到明珠和余国柱在欺骗自己,正巧郭喜安这位官员写信弹劾金夫。康熙“启发”他说:“有臣子受河务约束。你说过这件事吗?”几天后,郭申弹劾明珠和,甚至称于。

郭威做吴江知府的时候,以贪财著称。老板唐斌劝郭喜安走正道后,郭喜安把偷来的钱全部退回,并让家人用十几桶水把大堂彻底洗了一遍,做了一个清官。明珠被弹劾后,史书称他为“铁面御史”。

在剧中,许、和是结拜兄弟,但比和小8大。黄怎么叫他二哥?高士奇的晋升完全取决于珀尔。许,比大14岁,是当时文坛领袖。他的弟弟许是状元,也是顾的侄子。许干嗓子不好,贪墨。顾严武刻意避开他,但他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猥琐。

悲伤不应该被夸大。

电视连续剧说于成龙不知道如何控制水。事实上,当他担任直隶总督时,曾治的卢沟河充满泥沙,被称为小黄河。于成龙的解决办法是疏浚河道,加固河堤。40年后安然无恙,改名永定河。

1700年,康熙说:“金夫统治这条河的时候,这条河很好。自从王新上任以来,他只保留了金夫的成就,没有其他影响。于成龙作为新的主要河流,对金夫曾经修复过的地方进行了一两次整治。到了董安国,一切就都毁了。”

综合来看,康熙最认可金夫,他批评于成龙“缺了金夫,说不适合减坝”,导致河务形同虚设。于成龙承认了谣言,“今天也算是辅助吧。”这时,金夫已经去世两年了,戏里演的是于成龙给金夫磕头道歉。

后人称赞金夫。第一,康熙以金复书为典型,激励后来的河官。第二,金夫确实有成就,甚至超过了潘继勋,后人称他为“潘进”。

金夫和黄晨坚持专业精神,却意外卷入政治纷争。确实有些可悲,但也不应该夸大其词。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得力的皇帝,一个脚踏实地的下属,一个专业的专家,你什么都做不了。但这个“铁三角”并不稳固:皇帝的目标是一家一姓。对于封建时代的臣子来说,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皇帝为中心,是一个无解的困境。如果他们过于坚持专业性,很容易被怀疑不忠诚。

历史就是历史,不应该把黄晨描绘成一个科学家,而把金夫描绘成一个车间组长。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伟大人格,但也要看到他们既没有科学精神,也没有科学方法。有时候他们用一个失明去对抗另一个失明,姿势是对的,但结果不一定对。如果你夸大了悲伤,你可能会忽略对他们的批评,认为做事的方式不重要,只要热情和道德就好,这可能会导致新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