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诗》原文

原著

七碗茶诗

唐鲁通

一碗润喉,另外两碗落寞。

三碗搜肠断,只有五千卷字。

四碗光汗,人生不顺,散到毛孔。

五碗筋骨清,六碗仙气。

七碗都吃不下,但是感觉腋下有风在吹。

作品翻译

喝一碗润唇润喉;

两碗食物打破了寂寞和无聊;

喝了三碗,搜章搜句,只记得五千卷字;

喝了四碗,我微微出汗,人生经历的委屈全部发散到全身的毛孔;

喝了五碗,感觉全身的肌肉骨骼都清爽了;

吃了六碗饭,我觉得自己飘飘然,达到了神的境界。

我吃不下七碗,却感觉微风在腋下慢慢吹来。

作品介绍

《七碗茶》是路桐隐居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时所作的七言古诗《写作·谢梦·劝寄新茶》的关键部分。写出了喝新茶的绝妙意境,广受好评。

创作背景

河南省沁源风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环绕,岛下有泉,从入岛拱桥一侧涌出,涌起数尺高,落入泉祖河。其水质清澈甘甜,旧日称为桃花源。

中唐时期的沁园已成为河东、河南、河内等地官僚、文人宴饮的休闲场所和文化中心。

陆通,(约795-835)玉川子,住河内济源李思村,是“初唐四杰”之一陆的直系后裔。虽然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家庭非常贫困。他性格孤僻,诚实坦率,淡泊名利,特别厌恶官场的丑恶,没有进入科学研究,隐居在山野,刻苦学习。没有受到高官厚禄的诱惑,他拒绝了自己的仕途,并以贫穷的耿介而闻名。朝廷听说了卢仝的才能,两次请他做谏官(五官职),但他痛恨朝廷宦官的专制权力,鄙视肮脏的官场,拒绝接受命令。正如他在《冬》诗中所说,“上不知天子,下不知诸侯。”(《全唐诗》卷五八八《陆通诗集》)。尤其是韩愈喜爱鲁通的才华和高尚的节操,在河南时不时帮助鲁通。因此,陆童一生与韩愈、张继、孟郊、贾岛交游,成为唐代韩萌诗派的重要人物,进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源位于博爱县徐良镇、山王庄镇,沁阳市至五龙口镇、济源市九里沟,全长30多公里,是南太行山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区。对时代不满却又自己害怕的路通,经常邀请朋友到这一带做客喝酒。所以九里沟的鲁通茶桌依旧,沁园的“汉茶”、“鲁泉”、“七碗茶歌”等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住在河内孟州的韩愈和住在河内济源的陆通住在河内沁源。他们和艺妓坐在一起喝酒,唱了一会儿歌,跳了一会儿舞,然后叫女仆端茶。在唐代,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东陵茶。陆通虽然也是土生土长的河内人,但毕竟是“茶仙”,龙井和毛尖都是用的。所以菊花茶虽然清纯甘甜,却缺乏清苦之美,所以大大不快乐。韩愈是这里搬竹的常客,对竹类植物很了解,就带着鲁通去竹林里采了一些竹串,建议他泡茶尝尝。结果竹签没泡出来,泡出来的茶又苦又不够香。路桐很苦恼。片刻之后,鲁通突然提议出去看看春天,韩愈不解其意,也跟着去了。每到春天,就看到鲁通捧着水喝,结果,55岁的春天看完之后,肚子鼓鼓的,逗得韩愈大笑。后来,鲁通让丫环把桃花泉水灌满,重新煮好,让韩愈喝。韩玉品尝过之后,突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他说:“酸甜苦辣,淡雅淡雅,滋味独特,好茶,好茶!”原来竹签的药理是生津活血,清热去火,润肺解毒。再加上桃花源的甘甜和矿物质成分的药用反应,竹串茶变得绵软,清心,益脾,养心,的确是好饮品。

在以后的日子里,韩、陆经常多次邀请、孟郊、贾岛等友人到桃花泉边饮宴,写歌吟诗,留下了许多奇闻异事和诗文。

唐元和六年,陆通从好友、进谏大夫孟建处接茶,并邀请韩愈、贾岛等人到桃花泉烹茶,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七碗茶歌》。路桐的茶歌表达的是饮茶的感受,不仅仅是食欲,更是“竹串茶”的药理和功效,唤醒心灵,益于身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物,创造美妙境界。

作品欣赏

《七碗茶歌》是《写作·谢梦·劝导·送新茶》的第三部,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写出了喝新茶的美妙意境:第一碗润喉,第二碗助人排遣寂寞;第三碗开始反复思考,心里只有道;第四碗,可以把生活中所有的委屈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茶人非凡的大度;喝到第七碗的时候,腋下有风,想乘着清风回家去人间仙境蓬莱山。一杯清茶,会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生出成仙的美好环境。写一写茶的美。对他来说,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似乎茶为他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把喝茶提升到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境界。专心饮茶可以忘却世俗,抛掉名利,成仙。

作者简介

陆通(约795~835),济源(今河南)人,祖籍杨帆(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陆通一生嗜茶,被后人尊为茶中圣人。

陆童是《茶谱》的作者,被世人尊为“茶仙”。这首《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演变成“润喉、破寂寞、搜心、轻汗、清筋骨、接仙气、引清风”的日本茶道。日本人非常敬重鲁通,经常把它与“茶圣”鲁豫相提并论。

至今,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鲁通茶馆等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