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国语境摘录1000字。

一个

中国语境是指中国几千年文学发展中最高层次的生活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暗流很难在近处发现,只能在远处欣赏,就像一道倔强的山脊连接的天际线。

正是这种天际线,让我们知道了那个世界的大小和那个世界的界限,也让我们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期围绕在我们生活中的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了,又处于隐藏状态,所以特别容易产生误解。有六个方面可以纠正误解-

第一,这股暗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官方主流;

第二,这股暗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民众的主流;

第三,这股暗流属于文学,不隶属于哲学学派;

第四,这种暗流虽然重要,但并不大;

第五,这种暗流不是一致的,而是断断续续的,打断的多,打断的少;

第六,这股暗流对周围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和排斥作用。

年级是语境的生命。

世界上,仕途的等级是由等级决定的,财富的等级是由数额决定的,医生的等级是由疗效决定的,明星的等级是由交际决定的,文学的等级是完全不同的。文学的水平只是由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决定的,这种东西叫品味。

等级决定等级,等级构成语境。

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想用文学炫自己,甚至用文学教世界。一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强迫员工背诵文化水平不高的古代文言文;一些电视人总是在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早就应该退出公众记忆的文化碎片;电视上的一些文物鉴定拍卖节目,只要涉及到明清和近代的书画,就会无限抬高作者的文化地位。试想,如果唐伯虎、甘龙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流的诗人”,那我们就只能悄悄烧掉整个唐诗。

面对这种情况,我曾深深感叹:“脉络隐去,山头称为峰;健翼远,残羽满。"

我主张在目前注定孤独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语境之思,酵母之风,重新确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模式。所以要尽量摆脱浮华和热闹,远离口水仗,进入深入讨论。选择可以不同,但目标是同一个目标,就是清理地基,搬走杂物,聚集高墙巨砖,找到柱子的根基,腾出宽敞的空间,洗洗大家的耳目,呼唤大踏步,期待天才再来。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可能的。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但是,如果他们想用自己的理念去说服和感染人,就不得不用文学的手段。

当思想家和哲学家使用文学手段时,有些人总是把它当作一种手段,而有些人却不小心暴露了自己是一个作家。

先秦诸子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杰出的历史贡献,为中国语境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与他们在思想和哲学上的贡献并不一致。

我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位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层次:庄子、孟子;

第二层次:老子和孔子;

初三:韩非子、墨子。

这三个年级中,一年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了,而庄子是大文学家。

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层次,对这两位精神大师真的有点不公平。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并不感兴趣,虽然是无意的,但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天才,这是伟大。

在语境中,老子和孔子谁该带头?这个安排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一种教导性的言语,深刻而真诚,有人间炊烟的味道,令听者动容,令读者怀念;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一种铿锵有力的判决,它像是上天颁布的法令,让听者毛骨悚然,让读者记忆犹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的散文风格,使散文成为一种可能承载重任和凝重思考的文体。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为千年正统,他的写作风格成为一种永久的模式。他的文笔赋予了中国历史一种朴素的正义感,直接成为中国语境的基调。中国的脉络弯弯曲曲,支流众多,但朴素的义不容辞。所以孔子对文学的贡献很大。

本来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面前,但老子开辟了新的仙境,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案例。字少意深,每个汉字重如千笔,不可借用。在老子面前,语言成了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没有任何解释、过渡、调和、交流。这使得中国语言进入了一个几乎前所未有的圣贤平台。

第三个层次,韩非子和墨子,对文学不关心,有时甚至明确排斥。然而,他们的话语也具有文学品质,这主要是由于干净,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和生动,给人一种阅读的乐趣。当然,他们两个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难以言表的动人想象。

更重要的是腾出时间来看看第一课,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生活作风上,他与孔子大相径庭,显得有些骄傲甚至霸气。这在人际关系上似乎是个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字气势磅礴,滔滔不绝,通畅无阻,富有感情,不可抗拒。他使中国语言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成一段流畅的段落。上下文给他,蓬勃,充满活力,注入了“绅士”的生活风格。

然而,与他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与他几乎同年的庄子。庄子从社会底层审视一切,看透一切,不仅是礼制,还有试图改革的远见,所以也对孟子的威武之音产生了怀疑。不仅对孟子如此,对人生也是如此。真假的区别在哪里?生与死的界限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随之而来的是嘲笑。这使他从礼义之辩中全身而退,回归到对存在意义的寻找,成为从思想家到文学家的一次伟大飞跃。

他的人生基调远低于孟子,甚至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子”。但这种低沉,使他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从世界和人生的最底层,问出一系列最重要的“愚蠢”问题。

但仅此而已,他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状元。他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富有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中,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由此,他成为思想巨人时代的另类作家,充满了哲学思想。《流浪》、《秋水》、《人间》、《德充府》、《万物之理》、《养生大师》、《一代宗师》等篇章,成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佳作。

马上就是汉朝了。

司马迁和史记,这是我心中永恒的太阳。

这里暂且不提司马迁在历史上的至高地位,只说他的文学贡献。这是他第一次通过对重要人物的生动描写来书写中国历史的灵魂。因此,也可以说他将中国的历史人格化、搞活了。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不需要工整的描绘、对比、对质,更不需要精心的文字,只用冷静真实的简单笔触和零散自然的句子就做到了这一切。所以他也告诉人们,只有最真实的文学力量,才能撼动千年的历史,才能渗透到所有人的心中。

大家都说他借文学写历史;我说他借历史来证明文学。除了小说,其他所有文学元素他都用到了极致。但他丝毫不露痕迹,似乎也太巧用了。不要同时说他的汉赋。即使以后两千年的文学陷入奢靡,也没必要斥责。只要提到司马迁,大部分都会从噩梦中惊醒,被吓出一身冷汗。除非,那些人没读过司马迁,或者看不懂司马迁。

我多次论证,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散文第一笔。他超越了“唐宋八大家”,其他流派就更不用说了。“唐宋八大家”有些不错,但和司马迁比起来,格局更小,有点“做”了。

我对魏的脉络进行梳理,将其大致分为“三段论”——

首先,不管你喜不喜欢,曹操是第一个在战火中延续脉络的。

曹操的兵法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已固化,但在文学上却缺乏地位。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成语的诗句其实是他写的时候,往往会惊讶——“老马蹲伏,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充满勇气”;“对酒唱戏,人生几何”;“如何解决问题,只有杜康”;“青青,悠悠在我心”;“月明星稀,乌鸫南飞”;“山永远不会太高,海永远不会太深”;《碣石在东方看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旅,若出其境,星灿烂,若出其境”...

历史长河中,有几个作家能让自己的句子通用千年?这样开放的势头能写出宇宙的生命吗?像他这样干净、简洁、凝练的笔墨有多少?

第二段,曹操的文员阮生了一个儿子叫阮籍,接了上下文。比阮籍小十岁的嵇康,与一些文士一起,被誉为“魏晋名士”。事实上,真正把准了脉搏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这是第三段的主角,陶渊明。

就语境而言,陶渊明是又一个时代高峰。从秦汉到魏晋,有三个高峰:司马迁、曹操、陶渊明。如果要排列这三座高峰,那么司马迁第一,陶渊明第二,曹操第三。曹操可能会生气,但也只能让他冷静下来。原因有三:

第一,如果说曹操醉心于成就,名士醉心于自身,陶渊明醉心于自然。谁最高,一目了然;

第二,陶渊明以自己的诗歌表现出鲜明的文学主张,即戒色、浮夸、繁、节欲、用典、精致、黏性。几乎是,他推翻了所有看似“最文艺”的姿势,呈现出完整的美学体系。态度很淡定,效果很强烈;

第三,陶渊明创造了以“田园”为标志的人生境界,成为千年不变的文化理想。不仅如此,他还提供了一个除了这个“彼岸理想”之外的“彼岸理想”——桃花源,这在中国文化界可能是众所周知的。谁能让这样一个缥缈的理想为大家所知?

陶渊明给中国的语境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干净、悠远的气息。而且让中国的语境跳离了不平凡的人物,通过普通人变得更普遍。

明清540多年,中国的文脉被严重弱化。

五百多年来,能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并驾齐驱的文化巨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一个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王阳明应该不在我们今天说的语境之内,所以只剩下曹雪芹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惊人的情况?

原因之一是明清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发展成了文化恐怖主义(如“文字狱”)。这必然会破坏文化创新,培养出一大批文化侍从、文化雄鹰、文化矮子。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一切文脉碎片,在风雅耗尽之后,自然老化,进入了萧瑟的黄昏景象。这是所有人类文化壮举由盛转衰的必然规律,无可奈何。语境从来不是一条直线的马平川,而是由一组组的抛物线组成。要想前进,就要大力改革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出发。但是,明清两代是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机会的。

明清五百年的没落,只剩下两个亮点,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戏剧。

小说习惯说“四大古典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中国人喜欢抱团,但这四部小说没有理由放在一个层次上。

真正的名著只有一部:《红楼梦》。其他三个,完全比不上。

《三国演义》气势磅礴,故事密集。但是按照旧正统,有把人物分为善恶的倾向。《水浒传》好多了,正义,人物,白话生动优美,叙事能力强。可惜很多英雄上了梁山后都无法晋级,变成了一部文学和精神的作品,很可惜。《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精神格局的寓言小说,整体文学质量高于后两部小说。可惜重复和套路太多,影响了它的精神力量。如果要给这三部小说排序,那么第一部是《西游记》,第二部是《水浒传》,第三部是《三国演义》。

红楼梦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这部小说的高度也是世界性的,就是全方位地探索人类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它为天地生命设置了一系列宏大而残酷的悖论,最后都归结为具有哲学思考的伟大诗意。虽然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但其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却能吸引所有不同层次、不同感受的读者。这是世界上少数大作的共同特点,但在中国就太中国了。

于是,红楼梦安慰了五百年的苍凉。

中国在现代文学方面的成就比较低。我刚才已经解释过了,五百多年的清朝,只有哲学家王阳明和小说家曹雪芹两位一流的文人。但从近代到现代,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曹雪芹的小说家。

在现代作家中,鲁迅是真正懂得语境的人。这不是出自他的小说史,而是出自他对屈原、司马迁、魏晋人物的评价。郭沫若应该也懂,但他天生的诗人气质往往让他失去了分量,过于投入感情,影响了整体的公平。

在学者中,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对中国语境的梳理贡献显著。梁启超具有宏观感知的能力,留下了大量的提纲。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戏曲史研究、红楼梦研究和人间词话创作都是独立的。陈的《文史互证》在研究唐代与明清之际的佛教文学和文学方面是非常准确的。

如果有青年学生再问我如何推广中国语境,我的回答是:首先欣赏两件大事——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塑人格,开创未来。

也就是说,每一个试图将中国的语境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年轻人,首先要逃离当代文化圈的喧嚣与装扮,过滤自己的心灵,起飞,在天空中静静地徜徉,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等文学星座。那么,你就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接受者,寄托者,期待者。

今日中国语境,唯有等待。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