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佛教徒和佛教徒会选择初一和初十五?

农历初一、十五,由于月亮盈亏的影响,海洋潮汐的变化达到最大时,我们人体内部涌动的血液“潮汐”也达到最大,我们的情绪会陷入一种极端的状态。

中国古代“素”的意思并不是指“不吃肉”。“素”一词的原意是指白色、干净和简单。

有专家考证过。在中国古代,素食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蔬菜食品,与我们现代的素食主义不谋而合;二是指生吃各种水果和植物,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素食。唯一不同的是,现代人很难吃到他们概念中的“天然素食”;第三个指的是不劳而获,这已经是社会学领域的事了,与本文的目的无关。

根据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人们不应该追求强烈和脂肪的饮食,“平淡和宁静”是养生的硬道理。随着佛教的传入,南北朝时被称为“菩萨皇帝”的梁武帝使素食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一个显著特征。

梁武帝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前的佛教徒,甚至在佛祖释迦牟尼在世的印度,都允许修行者吃“五净肉”。自梁武帝以来,素食主义已经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一个主要标志。所以,自古以来最自觉、最彻底、最无私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食之路的人,应该被推荐为南北朝以后的中国佛教徒。

古代中医一直提倡用清淡的素菜,少用肥肉和厚味。药王孙思邈在《备千金翼方》中说:“若无休止地吃下去,人就要遭殃。所以吃最新鲜的菜要保持简单。饮食要节俭,贪多伤身,老人的肚子就瘦了,多了就不用了。"

我说的“保持菜肴新鲜简单”,是指一定要少吃肉,不要因为贪吃美味而伤害身体,尤其是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吃之前要三思。孙思邈进一步说:“病得这么重的老人,有时春夏受凉太多,饮食太寒。所以他们的鱼、生菜、生肉、腥寒对人有害,要经常断绝。”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饮酒与饮食》、《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中,都记载了利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食疗方法。

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据《东京梦中华》和《梁之梦》记载,北宋汴京、南宋临安等地已有专门经营素菜的素食馆。在林鸿的山甲清宫,有超过65,438+000种食物,其中大部分是素食,包括鲜花、药物、水果和豆制品等。也是第一次记录当时的仿肉,如“假炸鱼”、“赢肉夹馍”、“素蒸鸡”等。此外,陈达搜的《本心斋书方》还记载了20种蔬菜水果素食。

元明清时期,素食的发展越来越繁荣,各种文献中对素食的记载也非常丰富。据日本学者金宫武彦所著《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僧人袁茵和和尚游历日本时,带来了中国的素食烹饪技艺,取名为“素食烹饪”,将佛教高超的精神修养融入日常生活。清朝末年,薛曾写过一部关于素食的专著,记述了200多种素食,其生动性和丰富性已大大超越前代。真是光彩夺目,气势磅礴。

佛教在“斋戒”问题上的态度,最吸引中国的素食人群。传统寺院里,住在一起的僧人每月初一、十五在一个地方聚会,请居士们精于说戒,反思这半个月来的修行是否符合戒律。如果有人违反戒律,在公众面前忏悔。居士作为家中佛教徒的弟子,在这样的日子里要斋戒净化心灵,自然只能吃素菜。

佛教的月初斋戒,在今天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现代科学的支持。根据潮汐理论,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施加在地球上的水,这往往通过海洋潮汐的周期性波动来体现。水占身体的80%以上,人体血液中盐的浓度几乎和海洋中的一样。所以每当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达到最大时,我们人体内部涌动的血液“潮”也达到最大。

这个时候人的血气要么最旺,要么最衰。总之情绪会陷入一种极端的状态。国外有研究发现:五月满月时,人的情绪一般比平日更容易激动,社会上的犯罪率会急剧上升,车祸的发生率也比平日高得多;初一,人的情绪普遍比平时低,抑郁症患者会增多,自杀率会上升,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会比平时更难自控。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明白为什么那些古代的高僧大德,在这个时候说斋戒功德更大了。而寺里选这一天念经讲戒,的确是因为人在月亮最大潮的影响下最容易犯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