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驾马车拉动中医传承创新
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说,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医药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资金支持环境的巨大变化,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创新不足的问题,如何保持其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张伯礼认为,继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永远不能偏离的两条主线。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动力。只有在国人中传播创新,以创新为根本,传承创新,才能推动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开展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名医传承工程,传承博士后工作,大力推进中青年名老中医遴选工作。通过上述“四驾马车”,开展中医药传承,培养青年名老中医,通过多种形式的师徒教育,为中医药创新寻找源头,探索出许多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传承创新之路。
师徒教育:探索中医传承的捷径
名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因材施教,通过早晚门诊、口教、心教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观察、体验、感悟,增强理解,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才能逐渐了解并快速掌握,少走弯路。应该说名师指导缩短了中医人才的成长周期,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传承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过程中,因为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学生们的刻苦学习,成就了不少佳话。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研究员司桐,当老师时已经70多岁了。虽然他身体不好,但他经常去实验室给学生们做专题讲座。2007年秋,他病重,在实验室教书非常困难。按照传承工作计划,此时应该传承中药炮制经验,而传承中药炮制经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面对这种情况,继任者王竹菊和中医学院的其他学生采用老师“点评”的方法进行学习。
按照老师的教导,王竹菊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药,先在实验室加工,再拿到老师家里评论。然后,王竹菊回到实验室根据老师指出的不足再次加工药品,并拍摄了视频资料,让老师再次观看并点评,直到药品加工合格。
就这样,王竹菊等人不得不反复炮制一味药来满足老师的要求。让王竹菊印象深刻的是牡丹皮的炮制,三次合格,雄黄的炮制,四次合格。王竹菊经过反复研究,加工了20多种常见的、有代表性的药材,克服了许多困难,制作了一部带有原创评论的中药加工视频资料。
无独有偶,西苑医院高锐医生在师从魏子晓主任医师期间也下了很大功夫。他注重魏子孝临床思维的特点,学习了“抓主症,辨标本,再辨证论治,立基本方,再加减”的临床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了临床辨证用药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对卫子孝的学术传承与流派、用药特点、用药习惯、作息习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学生学习和传承老中医经验留下了更加全面、详实的资料。西苑医院刘晶医生撰写典型病历110000字,读书笔记4万字,心得体会4万字,月报3万字,毕业报告7万字,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临床上,药物利用率超过90%。
在传承第四批全国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工作中,有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中医研究所、针灸研究所等6家单位参与,指导教师21人。通过以上方法,该院39名传承人全部取得优异成绩。
名医名家传承工程:拓展创新领域
“传承是创新的源泉和起点。传承的特点不仅仅是临摹方剂,而是总结中医老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思想。同时利用现代数据挖掘等技术,找到了名医传承的路径。通过名医传承,发现新的创新。屠呦呦教授从治疗寒热疟疾的药方中获得灵感,发明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新方法,一举获得拉斯克奖。没有传承,创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宝燕说。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促进中医药科技传承创新”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整理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面系统梳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 为促进青年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学术理论的升华,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实施了第一批“
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自成立以来,聚集了众多知名中医专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学术积累,研究所的知名专家遍布科研、医疗、教育等领域,人数也居全国之首。这些专家在各自的专业和学术领域潜心研究,有许多独到见解,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医药理论现代应用和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进步。
如今,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年事已高,甚至有些老专家已经去世,但他们宝贵的学术精华却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学术传承面临着过时和失传的危险。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先后启动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北京消防传承3+3工程”等相关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名老中医专家未被纳入传承范围。总体目标是继承、挖掘和研究名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
医院通过充分调研、统筹规划、制定指南、网上申报等程序,将118名老中医、名专家及其传承人汇集成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通过二次审核、遴选申报、专家把关等程序,最终* * * 47个项目进入名医传承项目。
据了解,“名医大师传承工程”属于研究型传承,重点开展名老中医特色辨证方法、特色疗法、特色方药临床评价研究、诊疗思路研究、传承方法研究和经验传承持续研究。就是从科研角度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研究者从研究的角度审视过去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提炼。他们不仅能从名老中医那里学到一方一术一法,还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内涵,掌握名老中医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院邀请了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保证了项目的实施进度。目前已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兰光国教授主讲“临床试验设计的新思路与方法”,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方继干教授主讲“观察性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开拓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传承工程是我们传承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传承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有益补充。通过分批实施传承工程,规范管理,在更大范围和广度上传承我院名医学术经验,更好地促进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下的青年中医在学术经验、临床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刘宝燕说道。
传承博士后工作:造就中医药创新人才
为探索中医药行业博士后工作特点,发挥博士后制度在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中的作用,创新博士后培养机制,培养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在总结65,438+00余年博士后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继承中医药名家学术经验、探索创新突破为主要目的的博士后工作。
与继承前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工作不同,继承博士后工作是在继承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凝练和创新,力求在新药研发和新技术上有所创新。
“我们希望通过继承博士后工作,让一批年轻人学习全国知名人士的思想和学术经验,进而找到新的创新突破点,”刘宝燕说。
随后,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关于推荐名中医专家传承学术经验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的通知》,该院25名中医专家为首批博士后合作导师。然后选拔一批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进驻,开展中医传承工作。截至2008年6月5438+10月,该院***21第一批具有传承研究特色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已办理入站手续。
“我们尝试以理论研究、学术访谈、实践经验整理、再实践研究等形式开展工作,力求全面系统地研究合作导师长期积累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提出我的研究成果,完成合作导师学术经验的继承和研究任务,实现在更高层次上继承和发展,培养新一代名医的目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苏庆民说。
“继承博士后无论是在继承方法、学术思想还是临床经验上,都明显优于以前的方法和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陆、高级研究员傲等评审专家对博士后11出站报告给予高度评价。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对医院开展博士后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工作方法、考核、经费支持、出入境工作等。有关部门曾亲自参与博士后评审工作,并充分肯定了博士后工作取得的成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领导认为,以名老中医为合作导师开展博士后研究,体现师从式学习的特点,是我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新突破。
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协调委员会领导认为,要把博士后制度和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