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应该怎么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男人和女人都会生病,尤其是年轻人。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一般发生在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为游走性发作。临床特征为:沿浅静脉突然出现发红、灼痛、疼痛或压痛,并出现条索或硬结。急性期后,脐带变硬,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血瘀、脉郁、肿、瘀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硬索,可能引起自发性疼痛。压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着浅静脉及其周围组织行走突然变红、变肿、变烫、变痛。当肿胀、疼痛逐渐消失时,局部可触及硬索,并伴有色素沉着,或有轻微的热痛,为静脉曲张并发,常称为“邪脉”;无静脉曲张史者,可称为“瘀血”肘备用救急方:“邪脉病,忽有红络如蚓体。”“肉肿了,又长又窄,疼。”

由于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的不同,四肢、胸、腹壁的血栓性浅静脉炎也被称为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间歇性和复发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良性血栓性静脉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

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如:①静脉注射刺激性或高渗I液,如高渗葡萄糖、红霉素、链霉素、有机碘等。,可刺激浅静脉内膜,引起静脉壁损伤,迅速发展为血栓,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②静脉内反复留置插管超过24小时并持续输注,常可对浅静脉壁造成直接损伤,形成血栓,迅速出现炎症反应。(3)下肢静脉曲张发生时,由于静脉壁严重变形,静脉淤血,靴区皮肤因营养变化易发生慢性感染,使静脉曲张遭受缺氧和炎症损伤,产生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多发生于缺乏体育锻炼的肥胖女性。病因一度归咎于口服避孕药,但没有充分的证据。鉴于上肢常因突然用力和牵拉而诱发,认为发病与前胸壁和上腹壁受力时静脉牵拉损伤有关。当静脉内膜受损时,就会发生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血管壁的炎症反应。

(2)病理变化

血栓性浅静脉炎一开始是整个浅静脉的广泛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个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有渗出物,所以患静脉的局部表现为疼痛和肿胀。

肿胀,质地比较柔韧,有嫩索。1周后,随着炎症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无痛性硬索和局部色素沉着仍然存在,表明血栓形成经过机化和再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新建立新条件下的血液循环。有时,急性炎症可被慢性炎症取代,血栓静脉变得纤维化。压痛可长期存在于受影响的血管内及其周围。有复发或多次发作的倾向,可引起静脉周围轻度蜂窝织炎,皮肤出现硬结和色素沉着,硬结周围可触诊一个或数个血栓形成的浅静脉分支。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多累及一侧,常侵犯胸及上腹部静脉、胸侧静脉及上腹部静脉。

(3)中医病因病机

情绪不佳、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外伤、中毒,或经络外伤、血瘀,或输血、静脉损伤,均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气滞血瘀、脉络不通。

(4)病史

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常有近期输血、输液或静脉损伤史,多见于青壮年,或有下肢静脉曲张史,但与季节、性别无关。胸腹部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典型病史是:被右手或左手牵拉后,一侧突然感到胸壁疼痛,程度不同。举起双臂、咳嗽、深呼吸、不经意间压迫病灶都会加重疼痛。

(5)临床表现

早期,患者发现患肢有红色和热的区域,并伴有压痛。拉扯患部时,疼痛加重。大隐静脉受累时,可引起隐神经炎反应,导致神经分布区神经痛。有时,静脉病变消失后,神经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检查时,浅静脉内可见一条宽1cm的红线,长短不一。局部皮温升高,皮下触到柔软的索状硬块。病变可蔓延至近端静脉,甚至波及其分支。因为深静脉通畅,所以很少引起肢体红肿。随着病变消退,皮肤发红、发热和局部压痛逐渐消失。但留下褐色色素沉着,静脉仍可触及索状肿瘤数周,有时永远退不掉。部分患者急性期后可出现慢性炎症,静脉附近有持续性压痛。由于纤维化,病变的静脉通常难以触及。有时会发生再通,所以局部索的消失只能通过残存色素来判断,但色素也可以逐渐消失。

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多为单侧,常累及1 ~ 2浅静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上肢抬起、活动时,一侧胸腹壁突然感到疼痛,受累静脉略红肿、触痛,血管变得坚韧,可触及索状物体,部分呈银叉状或珠状,起初柔软,逐渐变硬,直径约3 ~ 5 mm,根据受累静脉走向不同,呈曲折状或直形,与皮肤稍有粘连。上臂外展或高举时,可见覆盖病变浅静脉的皮肤凹陷呈浅沟状,条索更明显,呈弓弦状。

良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全身反应较轻,最多有体温升高或白细胞轻度升高。该病易复发,复发病灶可发生在原静脉或其他静脉,患处有慢性炎症的迹象。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蔓延至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处,可能累及深静脉,并发肺栓塞,应引起重视。

(6)诊断标准

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发生在下肢,沿静脉红、肿、热、痛较为常见。当红肿逐渐消失时,呈现为一条褐色的条带,其下可摸到脐带。好发于胸腹壁和上肢,多见于

疼痛部位可触摸到有条纹的硬物。结合输血、输液、外伤、劳损史,可以做出诊断。

2.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全身反复发生的浅静脉炎。

(1)病因学和病理学

关于这种疾病的病因有许多理论,但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有人提出感染是本病的原因,但在病变的静脉壁或血栓中很少能培养出细菌,也有人提出与凝血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目前临床上与两种疾病密切相关。第一,往往是内脏癌的体表再现。而且很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种疾病是潜在内脏癌的早期表现。原发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腺、胆囊、前列腺等器官,尤其是胰体尾的癌变。其次,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密切相关。根据目前的临床报道,30% ~ 50%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早期有游走性浅静脉炎。鉴于该病患者多为中青年男性,起初常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故认为该病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和病理:该病主要侵犯浅静脉和中静脉,具有血栓形成和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形态学。成纤维细胞浸润在血管内膜下,继发血栓和血栓栓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症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炎症反应少,无脂膜炎。

(2)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之邪的侵袭,或寒湿凝滞,导致热久郁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瘀滞于脉。或因七情,气滞血瘀,脉痹,郁滞,脉瘀。

(3)临床表现

腿脚的浅表血栓性静脉炎较为常见,大腿和上肢发生较少。

看你它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静脉炎没有明显区别。因为病变全部累及中小浅静脉,虽然管腔内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不会引起静脉血液紊乱,全肢肿胀少见。临床表现多在四肢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此处大多突然出现散在的红色结节,疼痛压痛,贴在周围的炎症皮肤上。病灶形态呈线状,一般较短,偶见病灶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病变静脉触及硬索,可成批出现,所以病变部分刚出现,部分已消退。这种病的特点是:结节很快消退。大部分仅持续7 ~ 18天,索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褐色色素沉着,结节内无脓坏死,患肢无水肿。全身可有低热、白细胞高、血沉加快等。每个结节消退后,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可能会在几周或几年内以同样的方式反应,反复发作。长期患病后,留下的色素沉着和条索可布满全身。

(4)诊断标准:根据血栓性静脉炎复发、游走的特点,诊断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