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采桑·感伤·尚病》原译文注释赏析

感情上还是有病,楼里场景很多。当我们举杯相见时,我们会转头大笑。

停杯听琵琶,轻轻捻。醉面融春色,江天一斜观红。

东坡喜咏,词集中有多首,是事之“急章”。这些随意作出的作品,经不起琢磨和推敲,也未必尽善尽美,但更足以展现东坡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敏捷的创作才华,为人民所独有。这个“采桑”就属于这一类。

据东坡之友杨辉(元素)记载,宋神宗熙宁嘉荫七年(1074),东坡由杭转密州,途经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与孙铸、菊园、王存·钟政在堪罗寺风景秀丽的多经楼聚会。席间,京城众多名妓云集,其中有一位名叫胡琴的美艳绝伦。酒停,孙菊园问东坡曰:“晚霞照晚,奇言无数。”东坡于是填了这首《采桑》。东坡还有一首诗《润州堪罗基奏筝》,也是同时代写的,可以读。

“万事开头难”,诗歌也不例外。而东坡在填这首《采桑子》诗时,很容易从《多景楼》中的“多”字得到灵感。他借用杜甫《水宿寄繁华公》中第一句“鲁钝犹病”的句式和后三个字,以三个“多”字为开头,写了一个浪漫的句子。这就像泰华,是一出“劈地烟林”的戏。它以其奇特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突然产生吸引读者的磁石。多景楼位于今天镇江市的北固山山和坎罗基的背后,底临长江,三面滨水,全城尽收眼底。曾被米菲誉为天下第一楼。东坡是一个从古到今无所不知,关心时政,喜欢探幽的人。他能在不触及现场的情况下,从这样一座风景优美的建筑上眺望壮丽的江山吗?想起三国时,孙权曾在此建都,六朝时的宋武帝曾在此居住,攻打桓玄时曾在此,东晋时的谢安、梁武帝时的萧炎都曾在此下榻,等等。他能不多愁善感吗?想到自己当初离开北京是因为与执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能不满心悲凉而病倒吗?东坡不把自己的感受、感受、疾病一一写下来,只用这七个字概括。密友陈迅说:“笔比笔更好。如果封面能留下来,会回味无穷。若分分合合,可随意指挥,深而深远。”东坡可以说是获得了“留”的三昧。至于这句话,善于“留”是美妙的。必须补充一点,就是他那样戛然而止,赶紧说“在一个多场景的建筑里”,是为了照顾整篇文章,不让这种悲伤的情绪表达过多,成为赘肉。而《酒会》则指出,与孙菊园、王正中在景楼的会面极其平淡。喜欢山的起伏,浪的起伏,如此平淡,为下面抒情的“开心事转身笑”做铺垫。“欢愉转身笑而不答”与“感伤依旧病怏怏”这句话的语义相连,意思是在这种聚会中喝酒听歌是一种欢愉,可惜不能长久。“笑”完了,眼前的快感就消失了,除了亲情和感情什么都没有了。有无尽的悲伤,无以言表。以上四句话构成了第一部电影。是虚与实、言与情的结合,以虚为主,以情为主。只有这样,它才既不漂浮,也不飘渺。四句话中,前两句说的是事前的感受,后两句说的是事后的感受,也是零碎的。

“戒酒听琵琶”接下一部片子。《停杯》是延续,与《遇见酒》相呼应。“听琵琶”是对“享乐”的补充。“琵琶语”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而今夜,当我听见你弹吉他”一句,指的是琵琶演奏的乐曲。“和”是暂时的意思。因为无论是“多愁多病”还是“喜事转身笑”,我们都无法认真对待音乐,以振奋的精神去享受,所以东坡特意在“听”字前选了“和”这个虚字,以示他当时的无聊和随意的心态。“轻轻一扭”这句话也是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赞美弹琵琶的技巧。他不想欣赏,却被吸引住了,可见表演真的很精彩。“捻”是指左手手指按弦绕柱捻转的手法。“合”是指左手手指按弦向内推的手法。《琵琶行》不仅用“细”、“轻”两个字来表达赞美,还用这四个字来引起读者对《琵琶行》中众所周知的“她刷弦、慢捻、扫弦、拨弦”的注意,这首《琵琶行》以“霓裳”开头,以“刘垚”结尾。大弦像雨一样哼唱,小弦像秘密一样低语。哼唱着,低语着——然后混合在一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协会的描述。赞美弹琵琶的美丽,描述演奏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叫胡琴的女孩。东坡惜墨如金,不写容貌、身材、服饰,只用“醉面春融”二字来表现神态。这四个字,美而不艳,妩媚而含庄。只要有点想象力,就不难看到一个女孩坐在你面前,带着一点酒,脸颊绯红,嘴角含笑,充满青春气息,手里拿着一把琵琶。

“句句必释,含意无穷,最好把感情和风景结在一起。”(沈一浮《乐府樊植》)这首词的结束语“斜阳江面上一抹红”是情景语言。这一幕可以看作是当时“晚霞”的写实,也可以看作是描写胡琴小姐“醉脸”的一种方式。美妙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双关语。它的色彩虽然鲜艳,但基调依然感伤,与前作完全一致。

沈祥龙在《词论》中说:“诗必忽来忽去,几经曲折,有说不完的话。”东坡的《采桑子》虽然算不上完美的杰作,但非常符合沈祥龙总结的萧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