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和文子是思想家吗?有哪些代代相传的作品?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虞寇(又名“雍寇”、“郭寇”),相传为战国初期道士、郑国人,与郑妙公同时代。他的学问源于黄帝老子,主张静观其变。汉末班固《艺文志》道教篇所载《列子》八卷,早已失传。本版《列子》共八篇,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运用来看,可能是晋人所撰,东晋人搜集相关古代资料编纂而成,晋注序。

《列子》又名《徐冲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列御口所作,年代不详,一般为春秋战国时期。全书共分八章,如田瑞、黄帝、周穆王、仲尼、唐雯、莫砺锋、杨朱、傅说,每一章都由许多寓言故事组成。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愚人移山”、“死了的人”、“过了马路的羊死了”。

《列子》中的先秦寓言和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比如列子学社(列子傅说)、姬昌学社(列子唐雯)、薛谭学府(列子唐雯)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真正的技能来自于刻苦学习和刻苦练习;知识和技能没有止境,不能满足于只学一点点。再比如,《承袭遗志》(《列子黄帝》)告诉我们,屈北捕蝉的惊人技艺,源于他勤奋的学习和实践;还有更离奇的“妻不知夫”(《列子·唐雯》)的情节,说明一个人是可以变心的。

●列子生平简介

列子,战国初期思想家,郑人,名虞寇。崇尚虚无缥缈的思想,生前被称为“有办法的人”。古籍中有他泄风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却经常陷入困境。《庄子》里有记载,子列子很穷,看起来很饿。

但是他很穷,有骨气。当郭征的官员派人给他送食物时,他毅然辞职。

列子的由来:列子又名列鱼口或列龙口,是战国早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郑人,在郑生活了40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在庄子之前,所以《庄子》中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道学:列子之学源于黄帝和老子。相传他曾让关印子拜虎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研究了老商家和智伯高子,得到了他们的真实故事,但优伯不省人事。经过九年的修道,他可以逆风而行。《聊斋志异》中说,列子经常在初春乘风去八荒,并在初秋返回“风穴”。风来了,万物生长,他去了,万物生长。《鲁春秋》曰:“子列子贵。”他认为“人之心若为镜,则不迎之,而不应藏之,故可得物而不伤之。”列子又穷又饿,但拒绝了郑国暴虐的统治者紫阳给的食物。他的弟子颜回问他:“那些知道道的人都富有吗?”列子曰:“吾只轻道,重利而死!”“他认为我们应该摆脱人世间尊严、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静心修炼。

作品与不朽:列子写了20本有很多寓言的旧书。刘向去其复本,存文八篇,谥号道。道教徒,他们坚持本本,旗帜鲜明,无为而治,其治身,不惧,符合《六经袁》所说的冲虚去真经之德。唐玄宗天宝年间,定名为“徐冲真仁”,宋宣和加列子为“徐冲关庙真君”。

文子

《文子》是文子写的。姓文,字子,但其姓名和籍贯无法考证。文子在《汉书》中被道家记载,班固只注:“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代,名为文,似有倚重之意。”没有名字,没有籍贯。北魏在给的信中写道:“本姓辛,名葵秋,别号。范蠡老师的事。我受老子训练,把他的遗言记为十二。”宋南粟杜道坚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晋代公孙,姓辛,名,字,号,是宋人。他叫宋,师从老子,早就听说了大道。他写了十本书中的两本,他说,现在看来,这段关于文子生平的话仍有疑问。

总之,文子无疑是老子的弟子,与尚波同时在夏紫,但不及孔子。他曾经要求向夏紫和墨子学习,他是一个没有学问的学者。他虽然研究了各种理论,但是通过自己的融合,并没有生出新的意义,这是一种传承。世人说,文子勤于研究,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他的死归功于老子。王充曾说:“老子和文子就像天地一样。”我非常钦佩他。文子早年学道,游历楚国。楚平王白曾问他关于“悄悄话”的事。后来他游历到齐国,把道家仁义礼合一的思想带到齐国。彭蒙、田片、沈导、袁环等纷纷效仿,形成了齐国的黄老学说。后来,文子游历到南方的吴越,隐居在吴兴于颖玉山,无处可去,或者死了。

《隋书经籍志》记载了12个文子。前人认为此版是汉唐间的伪书,或者是西汉末年《淮南子》著作的摹本。比如唐代的柳宗元,认为这本书是抄袭儒、墨、明、法来解释《道德经》,所以称之为“驳本”。但在1973河北定县40多座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迹,其中有六章与今本《文子》同字,部分内容今本缺失,或在文子失传,但确认了《文子》的存在,是西汉的一部先秦古书。在唐代,文子对老庄并驾齐驱。唐玄宗天宝元年,封文子为“宣彤真镜”,改文子为“宣彤真镜”,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大经典。

莫希兹关于文子的笔记有十二卷。宋朱合注,七卷,(以下八卷已佚);杜源道鉴的《文子易硕》,12卷;清代钱希祚《文子校勘记》与《娄宇杂编》中俞樾《读文子》。现今流传的版本有:正统道经十二卷;宣彤真镜赞义十二卷;《道藏》七卷;道藏;“四辑”缩印《宣彤·真镜》十二卷;四要等。

这个版本的文子分为十二章和八十八章。这12条是:1。原始道教;2.真诚;3.服从;4.象征主义;5.道德;6.美德;7.政策;8.自然;9.道德;10.仁;11.义;12.礼貌。

文子主要解释老子的话,阐述老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的“道”论。它的每一篇都以“老子曰”字开头,表示与老子的关系。明代宋濂说:“子试其言,而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也。”元代的吴锦杰也被称为:“文子是《道德经》的创始人。”他们都解释了文子的主要思想。但也有人认为“老子曰”一词是后人侵入的。

《文子》第一篇《道元》开篇就解释了老子“万物混生而自然”的道:“道富者极高,深不可测,裹天地,赋无形,原流泉美乎?奔涌而未满,浑浊而宁静的许婧,无穷无尽,没有时间。表不盈一握,可开,静而明,柔而坚,有阴阳,有张三光;山之高,渊之深,兽之行,鸟之飞,林之游,凤之飞,历之行,是世间万物的本源。道由自然而生,无形,浑而一,分天地,淡清为天,重浊为地,阴阳依此而生,故万物可存。所以,道是自然的本质,自然界的一切都遵循道。”生灵不存在,成化不杀,万物依之,不知德,逆之而死,不能怨。“道是无形的,无所不包,无处不在。道也气。”阴阳陶冶万物,皆一口气而生。"

道是万物的原始物质,德是万物从道中衍生出来的一部分,它成长为具体的事物,道与德相辅相成。道是万物之主,以无为的方式养育万物。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衍。道是整体,德是部分。文子的《道德经》、《尚德》、《夏德》都论述了道与道德的问题。认为“天为文,道为理,一为和,时为之,则万事成,大道坦荡,不离身,德为真,德无止境。天盖万物,以德修,不取,灵归;不取者德,德也。高处不胜寒,低处不胜寒。天更高天更高,圣人能遵法,天下定矣。大地载万物,随万物生长,故骨属之;带在身上就是德,德而不失。”

道也是自然之法。“道即物之道”,这是阴阳修炼、改变万物的必由之路。所以他认为:“道既立,万物生。因此,一个原则适用于四海,一个原则适用于天地...万物之和为念,百事之根皆出。”“天地相连,万物始终一体。你可以什么都知道,但不能什么都知道。”所以,“万物变化,合而为一。”

《文子》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认为无为不是绝对消极的,而是排除主观偏见,按规律办事,指出“所谓无为,不是指不能画,不能推,不能逼,不能动,不能滞,不能散,是指其私志不正,色欲不空,有理有据。也就是要符合自然规律。

在确立了“道”的概念后,我们发现了天地之间最深的奥秘,认为道不仅是事物的本源,而且可以导致人事和人的原因。九寿养生有很多方法。他指出:“我的妻子之所以不能走完她的一生,是因为她原来的生活。丈夫只是一个不为生活而生活的人,也就是永远生活下去。”认为追求物质利益,纵情声色,就不会结束生命。只有不追求这些东西,名利心淡的人,才能长生不老。又曰:“所谓圣人,不时取其位,享其业于现世。夫哀而享德之恶,恨者累其心。那些恼羞成怒的人做得太过分了,所以他的人生没有动作。其死则物化,静则和阴,动则和阳。”一个认为圣人就是道士的人,不贪财,按照自己的时代安居乐业,没有任何愤懑仇恨等扰乱道教修行的情绪。所以他的生死符合自然规律,就像万物变化一样。

文子认为,得道的人可以达到无对无错的境界,可以超越生命中一切相对的事物,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的自由。《文子道后》说:“一个真正的人知道世界的伟大而渺小。你掌管身体和卑微的人。你不想事情顺利,你不想混乱,你隐姓埋名,你隐姓埋名,你见之无道,你无所作为,你一无所知。怀天道,宝天心,舒曦阴阳,吐故纳新,近阴,开阳,刚柔并济,阴阳相投,与天同心,与道同道,郁郁寡欢,无所苦,生气,万事玄妙。”也有说:“世间没有固定的对与错,世间一切都是因善而生,而不是因恶而生。为自己求真理的人,求与自己和谐的人,求除恶的人,接近自己内心的人,活在大众中的人,活在大众中的人,都选择不去,不知道什么叫对错。”.....所以,通道者如车轴,不是运给自己的,而是与?死到千里,转到无限原点;所以圣人人性颠倒,不想改变,却无所作为。“这就是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摆脱一切荣辱之忧,活在自然之中,获得无上之道。

“道”也是统治者的必经之路,“圣人说道”。“夫之道,无为而无不为,修身为内,治国为外,成功学,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要想统治好,就要修炼自己的道。他还说:“故圣人不以事轻,不想乱,行事无计,信而无言,得而无虑,不做事。他们立足于立场,但民不重民,不害民。世界是他们的,他们怕恶,不敢与他们争。”主张自然规律不被人事或贪欲所破坏,主张政治以道治国,主张不使用欺诈手段,主张不增加人民负担,以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政治上的胜利。文子也讲究“得民心”的执政方法,说:“能强者用人力,能用人力者得民心,能得民心者自鸣得意,自满无力。”

也就是说,道以德为弱,以弱容众,可柔可刚。也有说:“用大家所爱,就获得大家的力量。养出大家喜欢的,就赢得了大家的心。所以,你看到它的开始就知道它的结束。”“有众人之力者无敌,用众人之力者武火不足。”“李稷的行动是不可战胜的,所有智慧的行动都是虚无的。千人不食,万人不劳。”这就是说,只有以众人之力执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取得成功,而要赢得众人之力,就必须顺应民心,即“用众人之所爱”,“养众人之所喜”。他认为:“故云德者属天下,海仁者属海,义者属国,礼者属乡。无此四物,民不归,不归战,即危矣。”他的政治观,即增加了仁义礼的内容,与老子的学说略有不同。在这一思想中,也表达了道家所提倡的用人治民的政治手腕。为了统治,就要表现出善良和空虚,甘于离群索居,把无为作为达到其主观目的的手段。此外,它还反映了拓荒者对人和人的生命的关注以及贬低神力的思想,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此外,文子还肯定了矛盾的客观性,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并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还肯定对立双方可以转化,指出“杨琪充满阴,殷琦充满阳”“天反,利则损,物兴则衰,日中动,满月则损,喜则终,悲则悲。”它充满了辩证思维的光辉。

《文子》出版后,在秦初被禁。秦吞并六国,建立封建帝制中央集权统治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秦始皇采纳了宰相李斯的建议,实行文化克制政策。公元前213年,下令没收、焚烧秦外的诗歌、书籍、数百种语言和史书。文子也被禁止。汉朝建立统治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因为看到“书简不足”,上书“广开供书之道”,被秦封禁的书籍逐渐又出现了。文子也在这个时候被传阅。它在《汉授艺术历史与文学》中被记载为“道教”。到了唐代,道教受到推崇,文子也受到重视,不断被人们注解,并被唐太宗改名为宣彤真镜,可见其地位。但隋唐以后,随着道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失去了主导地位,文子逐渐失传,对它的研究也相当冷清。

文子阐发了文子的哲学思想,发展了道家学说,吸收了同时期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进一步完善了老子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