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年堂的历史传奇

鹤年堂和菜市口

早在唐代,菜市口所在的广安门内大街当时叫坦洲街,是幽州城的闹市。明清时期,外省人进京主要有两种途径:水路是京杭大运河过通州进京;陆路沿韩晶路,过卢沟桥,从广安门进京。一进广安门,你就会找到菜市口。所以这里的客栈、商店、茶馆很多,行人一整天都在不停的忙碌。根据杨茂建在《京生杂记》中的描述,“宣武门外大街南行,近菜市口,有财神庙;邵东铁门有文昌会馆,都是摆宴席的地方,西城的歌者大部分都在这里,都是戏楼。”鹤年堂位于菜市口街以北,属于中心区。门前的“鹤年堂”三个大字是明朝朝野当权的严嵩题写的。招牌醒目,自然成为进京最明显的标志,以至于人们在介绍进京之路时,常常以鹤年堂为导向:过卢沟桥就是广安门,过广安门,看到鹤年堂就进京了。明清时期生活在北京的文人和政治名人,与菜场无关的恐怕也就那么几个了。严嵩、羊角山公馆都在附近;只有前菜市口胡同曾住过曾国藩、左、刘光第、蔡元培等。秋瑾曾在胡同里的女校任教,李大钊曾在胡同里创办《晨钟》。谭嗣同故居、鲁迅故居、康有为故居都在附近,都离鹤年堂很近。清朝顺治皇帝在位后的几百年间,菜市口成为“惩人于市,弃人与人”的赐地。《礼记》记载“一骑士在朝,与土同在。”惩罚城市里的人,和大众一起抛弃他们。“可见,闹市实践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清朝只是延续了传统。“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肃顺和明朝的好大臣杨继绳,据说是在菜市口的鹤年堂前被杀害的。每天政府要杀人之前,鹤年堂都会被告知:明天去出差,准备酒和食物,不要告诉任何人,以后付钱。第二天,药店要关门了。砍头官和刽子手先集中到鹤厅,大吃大喝了一顿。饭饱后,他们把斩首桌放在鹤厅门口。中午3点,斩首官朱碧盘旋着,突然他的头掉在了地上。所以“鹤年垂暮堂前乞药”成了老北京的一句俚语。一般行刑结束后,刽子手会照例向鹤年堂索要一些镇定剂,围观的人往往一拥而上,有的还抓住了捆绑犯人的绳子。据说把牛拴在马上也不会觉得奇怪;有的抢着买狱官的书法,说可以驱邪。有的犯人家属甚至提前买通了刽子手,让他在人头落地的恰当时机,往死者的颈腔里塞一个大馒头,以免鲜血外溢,阴魂不散。

因此,血馒头的故事在清代流传很远。据说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就是吸收了这样的典故而创作的。早些年,这样的血馒头在鹤年堂也有保存。在这个闹市、名流、佛坛、救命寺矛盾交融的地方,鹤年堂以文人开店的独特风格,将一个文人的风范与中医、中药、养生融为一体,拥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远近闻名,不仅有著名的养生治病药方,还有众多历史名人,如严嵩父子、明朝著名抗日名将杨继绳、改革先驱谭嗣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