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随着西周和奴隶制的解体,各个阶级的代言人和各个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互相争论,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了学术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异常活跃的局面。“音乐”作为当时百家争鸣的一部分,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就其学术思想类型而言,大多属于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的范畴。其中对儒家思想和乐谷学派的社会功能、美学观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音乐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研究和反思儒家音乐思想,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儒家音乐观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他的音乐观。在他教授的六门艺术中,音乐排在第二位。俗话说“以诗、礼、乐为本”,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始于诗,止于乐,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他将音乐教育融入美育之中,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提出并实施“美育”的人。
孔子对音乐的理解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他能随着《诗经》中305首诗的音乐唱歌。他还熟悉许多乐器,会弹钢琴、鼓、吹笙和打击乐。他欣赏音乐的能力也相当高。他曾在齐国听过美妙的少乐,却“不知三月肉味”。这种感受音乐的能力绝对是专业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思想家的智慧,孔子形成了他独特而深刻的音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