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加强道德责任意识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下是《学习边肖》推荐的一篇3000字的道德短文。希望你喜欢!

一篇3000字的大学道德论文。

论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为适应全球生态危机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高校应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和谐理念,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传授生态道德知识,以校园为主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体验为重点实施生态实践过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经验

一,生态道德的含义

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时,必须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它属于道德范畴,但突破了传统道德只关注人际关系的局限。生态道德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调整的领域,即生态道德延伸到人、自然、社会的三维坐标,既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谈道德,又将自然融入人与人的关系。生态道德不仅指人们在自然界中应当遵守的生态规律和规范,还指个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受,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问题。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当全社会对生态文明达成* * *认识时,势必会对大学生提出生态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科学的生态道德观,还要了解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知识,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环境现状,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的转变。为了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觉醒,需要在大学校园中开展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培养其生态文明素养,使其自觉遵守生态系统原则,并通过生态实践活动积极服务社会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途径

(一)以课堂为主体的生态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态伦理知识,但另一方面却忽视了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进行生态伦理知识的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因此,在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时,一定要注意克服课堂教学的各种弊端,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增加一定比例的更贴近实际、更具时代性的生态德育内容,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甚至可以尝试开设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必修课,辅以生态哲学、生态法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选修课。

(二)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态文化建设。

除了课堂教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也是有形无形的,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即校园生态环境,是指一切符合生态和谐理念的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规划、校舍布局、场地建设、道路布局、宿舍条件、花草树木等。清新优美、内涵丰富的校园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参与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维护和创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取向。因此,加强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校园,建设“绿色校园”,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或园林设计,使校园处处散发生态和谐的魅力,使校园处处发挥育人作用,为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养创造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

二是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精神生态文化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反映人与校园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精神或生态氛围。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是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定期举办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节约资源为主题的生态道德教育系列讲座,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激发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增强他们的生态道德信念;

二是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无烟日、植树节等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标语征集、环保小报纸黑板报评选以及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歌唱比赛等,激发大学生参与生态道德实践。

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台等舆论工具宣传教育生态道德知识,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和思考生态道德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积极引导大学生组建“绿色社团”、“环保社团”等生态环保社团,定期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开展节水节电、废旧电池回收、杜绝口香糖污染、倡导节俭、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活动,在高校学生中很好地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形成人人保护和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符合生态伦理原则的道德规范,通过制度规范的他律性和强制性,对大学生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行为进行奖惩,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生态道德信仰,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生态人格。

(3)注重体验的生态实践过程。

生态体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它是“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情境中,在生态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全息感受、认识和理解三种生态关系(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部生态)及其结构和功能,体验内心感受,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过程和境界”。大学生生态体验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首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大学生最常见、最受欢迎的生态体验活动之一。有条件的学校可适时组织大学生或鼓励其利用假期在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等景区开展自费观光活动。通过游览,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认识、欣赏、感受自然,使大学生在与自然的交融中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自觉养成尊重、热爱、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怀,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教育效果。

二是生态调查。生态考察是一种具有明确教育目的和针对性的生态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对当地或周边地区,特别是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或监测,使大学生了解大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分布和变化,激发他们探索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兴趣,使他们获得探索生态环境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唤起他们热爱和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一项精心设计的生态体验活动,在山野与世隔绝的丛林中,面对生存与死亡的考验,接受身心的磨炼,挑战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极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野外开展徒步旅行、攀岩、涉丛林、绳索穿越、自救、水上搜寻觅食、野营野炊等丰富的活动,不携带任何食物和饮料。通过这种解决生存问题、应对各种挑战的亲身体验,学生可以在克服平时难以遇到的各种困难中锻炼、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深刻体会到自己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而不得不克服的艰辛和乐趣,从而学会感恩、尊重、敬畏、爱护和维护自然,自觉养成符合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以课堂为中心的生态教育、以校园为中心的生态文化建设和以体验为重点的生态实践过程,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升华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锻炼他们的生态道德意志,增强他们的生态道德信念,强化他们的生态道德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塑造他们健全的生态道德品质。

参考资料:

姜保国。大学生生态人格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10,(5): 43-44。

[2]郑晓燕,王白,郝淑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9):7-9。

[3]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 53-59。

[4]雷·。论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8-9。

一篇3000字的大学道德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扩大,在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意识弱化、价值观模糊、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淡漠等负面影响,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和缺失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良好工具。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因其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的特点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侥幸和放纵,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意识弱化、价值观模糊、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淡漠等伦理道德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表现及不良影响

网络道德是指在当今网络社会中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基于现实道德调整人际关系、规范上网行为的客观需要,是维护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征,给了人类超越现实社会规范、放松禁忌压力的机会,从而导致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作为网民的主体,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薄弱,价值观模糊

在互联网中,人是作为电子“符号”存在的。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贵族,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地方,使得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泛滥。如今,受西方媒体宣传的影响,大学生网民中出现了一些盲目的“客家人”和“亲日派”,固执地认为那才是美和时尚的主流。他们还盲目相信“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据调查,70%以上上网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聊天,但网上聊天充满了虚假、欺骗和不道德的行为。主要有:一是网名叫法低俗,如《孤独的人》、《梦幻的人》、《帅气的处女想试试》。其次,聊天内容充满低级趣味,“性”的问题成为几乎每个聊天室的主要内容,有些语言甚至不堪入目。可见,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模糊不清,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

(二)人格扭曲,产生心理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都有“社会需求”[②孙伟平对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哲学研究(北京),2007(8)】②。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社会交往逐渐被对网络的依赖所取代。一些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逃避现实世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和道德人格的扭曲。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上网,熬夜。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的他们,往往乐此不疲,对与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漠不关心。对于处于自我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一旦这种虚幻的自恋在网游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后,与社会现实环境形成强烈反差,就容易造成人格扭曲,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沉迷网络,导致情感淡漠

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人们不必以真实的面目出现,大学生网民可以戴上各种面具在网络世界中交流。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没有必要说实话。大学生一旦选择了这个游戏规则,就不能指责对方不道德。再加上彻底揭露真相的成本太高,大学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和怀疑之间徘徊。他们的交流变成了虚拟社会中符号之间的交流。在交往过程中,感受不到对方的表情、反应和与自己相关的兴趣,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人性,随之而来的是友情和责任弱化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大学生人际感情的淡漠。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思考及对策

(一)改善技术环境和网络文化环境,发展相关网络技术。

面对网络文化中大学生道德失衡的严峻形势,高校德育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创新策略、内容和方法,借助网络媒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切实做到“以网治网”。

1.建设校园网,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据调查,高校普遍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投入力度、速度、效率参差不齐。我们要不懈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服务于高校师生、深受师生喜爱的现代化工具。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网页内容,开设学生喜爱的栏目,运用声、光、色、画等现代化手段,引导学生远离性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以高雅的文化和优秀的娱乐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德育软件,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网络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德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开发、建设、更新和维护,努力把校园网上的德育网站和就业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主阵地。

2.开设校园论坛,充分利用校园网。

网络媒体是人际交往的虚拟环境,使教育摆脱了时间、地域、性别、年龄、身份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和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上“无所顾忌”地交流,这为教育者摸清大学生的思想,用心良苦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捷径。目前,广泛实施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网上调查和BBS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尝试,充分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网络关系。利用互联网这种超越时空的特点,容易营造平等信任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

3.净化网络环境,控制不良信息传播。

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防止网络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首先是身份认证技术,比如通过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技术加强对数据访问的控制和管理。二是加密技术,如加密、防火墙等计算机安全技术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防止其被非法复制下载。三是分级管理技术,通过对不同用户设置权限,控制访问者的访问或发言,防止非法用户入侵,及时制止网络侵权。四是网络监控技术,随时记录每次登录使用的记录和行为,方便对网络侵权的监管。此外,各级网络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优化网络环境,对传入信息进行严格“过滤”,自动锁定与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内容相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词,净化网络环境。

(二)建立健全网络道德体系和法律法规。

1.加强网络管理确保健康发展。

大学生思想日趋成熟,但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有时似乎难以抵挡,尤其是网络中的政治诽谤、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网络中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如黄潮泛滥、黑客攻击等,很难通过传统的道德说教来解决。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管理,如加强计算机“防火墙”的开发,防止内外黑客的入侵;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和有效措施,加强网络监控,检测互联网接入;严格过滤所有进入我国的信息,抵御信息污染入侵网络环境。要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就必须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以保证网络伦理的切实贯彻。高校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监控、软件隔离等技术手段,消除网上不良信息,限制访问网上不健康内容。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督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上网情况,对违规者进行批评教育。

2.加强立法,确保有法可依。

网络道德自律存在天然的监管缺位,单纯依靠道德自律无法有效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只有法律前提下的他律导致网络道德的自律,才能保证网络健康文明的发展方向,引导人们形成良好自觉的网络道德。网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由此产生的网络失范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应该说,研究网络犯罪的规律,进而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1.培养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和“影响力”

网络媒体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懂得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求他们深刻理解网络的特点,熟练运用网络,使学生在网上德育的生动形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时代感进行创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中网络专家不少,但部分德育教师需要丰富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操作技能。因此,当前德育工作者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学习科学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掌握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掌握网络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将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组织保证。同时,网络便捷的互动能力也将促进学生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

因为网络道德的遵守主要靠个人内心的信仰和自律。高校应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受到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