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节目指南
公元1825年,腊月的一个寒夜,湖南湘乡一户人家的房间里,有一个14岁的少年,点着一盏灯,在刻苦学习。这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躺着一个小偷。他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灭了,他就可以摸黑下来偷东西。这个想法是对的,这个想法也是对的,但问题是在地下学习的孩子特别笨。他把这首《岳阳楼记》背在最下面,就是背不出来,过了好久才背下来。一遍一遍的敲,十几遍之后小偷基本都会背了。最后小偷忍无可忍,天亮了还得做点什么。于是他极其愤怒,最后忍不住了。他一巴掌跳下房梁,气得上前一步,从他手里夺过书,往桌子上一摔:“看你傻的,你以为这篇文章难背?”小偷一开口就把岳阳楼背了出来。说完,我一甩袖子,怒气冲冲地扬长而去,什么也没偷。不幸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小偷的名字,但幸运的是,我们知道这个愚蠢的孩子的名字。他当时的名字叫曾子诚,可能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但他后来改名为曾国藩,我们都很熟悉。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傻孩子的不凡人生?曾国藩及其《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家庭教育带来哪些启示?请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救傻孩子。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因为他一生的信仰和对儒学的信奉。所以,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世界强大了,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其实曾国藩原来只是一个资质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很多人告诉他,他十几岁的时候有多聪明多聪明。事实上,人们变得有名。一个名人成名后,人们会讲他小时候有多有才华,他是怎样的天才。但是哪里有那么多天才,而普通孩子的资质差别又不大,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非常难考,所以大家都知道最有名的范进忠考了很多年,直到50多岁才考上举人,疯狂地去考,最低的省考也算及格。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忠更不容易。是谁呀?是曾国藩的父亲,叫曾麟书。虽然名字儒雅,林纾看起来很有学问,但这科举能要了他的命。他16次都没有通过秀才水平的测试,最后考了17次,这是他的幸运数字,最终考上了。这时候他40多岁了,曾国藩20多岁了。所以我真的考不上,任重而道远。修远·Xi,他没有参加考试,然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回家了。
曾国藩胜过他的父亲。为什么他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爸爸强。23岁考上秀才,比父亲早了20年。然后他参加了省考,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幸运。他第一次就考过了,一考就考了举人。这个时候,以前学习不好的傻孩子总是被人骂。结果他平时考的不好,第一次考的特别好。曾国藩信心大增,于是收拾行囊,前往北京参加次年的期末考试。但我没想到的是,必然的考试给了他一个打击,他失败了。考不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几年才有一次。要说曾国藩是幸运的,第二年太后六十大寿,为了庆祝科恩照例增加了一次,这下可好,又多了一个机会,不是吗?曾国藩见了也不回家。在北京努力复习了一年。我还是不相信第二年我考不上。所以,本来在北京只有半年的钱,现在又节衣缩食的过了一年半。要不是节俭的孩子,真的做不到。曾国藩在北京一个陌生的地方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科恩觉得自己全在了,以为自己吃亏了,吃亏了,不是吗?我再努力,好事自然来。不然上帝为什么要让我在北京再呆一年?他认为这次会没事的。结果这次和上次一样掉榜了。那么如果再次失败,曾国藩该怎么办呢?是什么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每天不读书?请看《曾国藩家训》第二集,天天不读。几年前流行的一句话,叫什么?叫当官的要学曾国藩,做生意的要学胡雪岩。那么我们想问,你做官要向曾国藩学习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曾国藩在晚清政坛上一直没有站得高,要学就要学他的为官之术。然而,曾国藩的为官之术到底是什么?说起来,还有很多。但曾国藩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和最大的本事就是一个字。什么词?可怜。
清官的俸禄都不低,尤其是曾国藩,终于升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收入应该很可观。所以,曾国藩虽然没有过上奢侈的生活,但也不应该过上非常贫困的生活。但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一直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曾国藩也在给弟弟和孩子的信中告诫他们“无论大家小,勤劳节俭,骄奢淫逸,不可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节俭是富强之本,傲慢和懒惰是失败的温床。只有保持贫穷,才能成就事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为什么一个“穷”字就能让他坚持一辈子?请看曾国藩家训第三集,撑两根穷骨头。说到曾国藩家训,就不得不提曾国藩的日记。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坚持了30多年,直到去世的前一天。所以,曾国藩的日记不仅包含了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为官之道,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今天,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日记,会发现200多年前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缺点百出、轻佻不羁、做过许多荒唐事的浪子。但后来有一个人给了曾国藩一句话,不仅帮他彻底摆脱了身体上的毛病,还救了自己,变得懂事了。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后人只要做到这个字,就“有了一些真知识”。那么是谁给了曾国藩哪个字呢?为什么一句话就能改变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的父亲告诫儿子要禁欲,确实有道理,但他在信中甚至要求曾国藩节约劳力和饮食。为什么?据记载,曾国藩当时是国子监学士,是个很清闲的闲职,一点也不辛苦。而且曾国藩天生比较瘦,从来没有长胖过,那么曾国藩父亲对儿子的忠告从何而来?
曾国藩决心改掉自己的毛病,但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曾国藩虽然下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给自己下了很多戒律,但还是经常犯老毛病,轻佻浮夸一点没变。这样发展下去,曾国藩永远成不了晚清儒学和理学的集大成者。那么100多年前是谁、是什么改变了曾国藩的一生呢?
静心可以帮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但曾国藩在修身养性和待人接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并最终写出了《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为后人所推崇。仅仅是因为他有冥想的习惯吗?请看《曾国藩家训》第四集,养一种胸中平安。虽然曾国藩年轻时问题百出,做了很多荒唐事,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但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曾国藩认识到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天下庸人,还是天下英才,最终都是因为这两个字而一事无成。这是曾国藩家训中反复强调的“最令人沮丧的两句话”。那么这两个字是什么呢?为什么曾国藩认为这简单的两个字就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为什么简单的话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曾国藩治军不仅严格,而且是一生中最可鄙的人。虽然李鸿章是他最喜欢的弟子,但有一次他真的太过分了。再加上他过去表现不好,大家都以为曾国藩一定会把李鸿章臭骂一顿,没想到曾国藩骂了他,他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曾国藩成功纠正了李鸿章的睡懒觉,但据记载,曾国藩小时候也是个爱睡懒觉的孩子。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他?虽然曾国藩一再强调骄傲和懒惰是最让人沮丧的两个字,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如果太骄傲或者太懒惰都是不好的,但是生活中偶尔的懒惰真的会毁了我们的一生吗?
为了超越自己的惰性,曾国藩总是用一个“勤”字严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特别注意早起。不管他熬夜到多晚,第二天他都必须早起。所以只要早起就“勤奋”?为什么在曾国藩家训中,还说“勤”不仅可以养生养品,还可以促进家业?请看曾国藩家训第五集,最败笔的两句话。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再温馨的家也会有琐事,八卦,甚至小争吵。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怎样才能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婆媳之间和谐相处?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孝顺父母?一个家庭如何才能继续兴旺?早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通过与家人的书信往来,慢慢体会到了很多管理家庭的智慧。人们常说“三代不富”,但曾氏子孙能存活百余年,与他们严格的家训和家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曾国藩如此重视家训,首先是因为他是大学者,是理学的继承者。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也是一个很爱家的好男人,也算是典型的“我爱我家”的男人。
有证据证明他说过一句名言。他说了什么?说“千万不要问大学的问题,就是家庭日用之间。”曾国藩认为家庭是生活的基础,所以给他们的老房子起了个名字。那是什么?叫八本汤。他们曾经有一个家庭。旧房改造完,新房建好,还要写个牌匾。现在你去湖南,已经改名福厚堂。后来,他的儿子曾纪泽改了名字。曾国藩叫什么名字?八座教堂。为什么?他说人生有八个根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以调调为本,关爱亲人以博取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怒为本,立足以不乱说为本,居家以不起事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是从持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说的,说了人生的八大根本。
但是这个房子为什么叫八本堂呢?正是这八个根本,都在这个牌匾上。换句话说,人生有八个根本,但家是所有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别人就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人生难以成就。所以曾国藩认为,家是人生的基地,是安身立命的最终归宿。只有一家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这个家才能长久,家里一切才能幸福。
此外,曾国藩在《家政论》中还提到了一句“八宝饭”的家训。那么这种“八宝饭”指的是哪八种八宝呢?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看曾国藩家训第六集《小家大智慧》。我们说说曾国藩的家训。说到这里,我想一个自律勤奋的曾国藩的形象大概已经在很多人心中勾勒出来了。但是,说到这,就有一种担心。为什么?我们谈到了有信仰,能坚持信仰的曾国藩,从未停止学习的曾国藩,年少时的曾国藩,勤俭节约的曾国藩,能吃苦修身的曾国藩。但是,说了这么多曾国藩,恐怕在很多人心中,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苦行僧”的形象了。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活得这么辛苦。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痛苦?就算他有成就,他的人生也会这样,所以我只是,活着有多无聊?不是吗?的确,你看《古诗十九首》,都说名句不到百岁,常担千岁之忧。白天短,夜晚长。为什么不在烛光下旅行?你什么意思?人生不过百年,人生苦短。吃喝玩乐。白天逛街,打牌,找乐子,可惜白天时间太短,晚上睡觉时间太长。算了,睡得少,怎么办?有点夜生活,对吧?你看,不是只有我们现在提倡隔夜生活,古人也提倡隔夜生活。白天短,夜晚长。为什么不在烛光下旅行?过这样的生活有点意思,不是吗?全诗都是在说人生苦短,不能吃喝玩乐。
其实这就是我说的误会,我担心的误会。许多人误解说,许多成功的生活只是努力工作,没有乐趣。只有苦,没有乐。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我们从远处看时,我们会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真正了解这些成功人士的生活,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模一样。就曾国藩而言,如果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自律和自省,那么除此之外一定还有另一个关键词。它叫什么?好玩。一句话,好玩有趣。其实这个人很有意思。如果你真的能了解他的一生,他的生活,他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所谓的理学大师,所谓的儒学传人,所谓的中兴名臣,所谓的湘军总司令曾国藩,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人。
曾国藩家训中有一句名言,就是“养一群春,就是养两根穷骨。”所谓“养两穷骨”就是人要有骨气,“养一群春”就是人的内心要有一种活力和情趣。那么为什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趣”字,在曾国藩眼中却如此重要呢?这种“春天的意义”在生活、家庭、事业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看曾国藩家训第七集,喂一个春天。有一个词叫终审,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意思很简单,就是在一个人的一生结束之后,给他一个大概的评价。所以既然这样的笼统评价是结论性的,那么它就是高度归纳性和概括性的。
但说到曾国藩,我觉得曾国藩一个字就够了,哪一个?自省。对于曾国藩来说,这一句话确实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最后定论。
这种反省是谁提出的?提出儒家文化内省理论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子非常有名。据说他把大学写在了四书五经里。曾子有一句名言,很多人认为是孔子说的,因为它在《论语》中。实际上,是曾子说的。他说了什么?我一天自救三次。我每天都要反复自省,自律自省。这个三不仅仅是三次,这个三是指很多次,一天很多次的自省。所以儒家最著名的内省论,就是两千多年前曾国藩的老祖宗说的。另一方面,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中最典型、最突出的是曾子的后人曾国藩。这是一个原因。从基因上来说,我们认为内省属于他。此外,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中,曾国藩是儒家知识分子中最具自省精神的典范。不说别的,光看他的日记就知道,他从29岁开始写日记,基本上一辈子都没断过,直到去世。那就是毅力。太神奇了。
我们知道,在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中,“自省”占了很大的篇幅,曾国藩一直都是直接记录自己的缺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幸看到曾国藩从一个有着诸多缺点的普通人到一代大学者的心路历程。
曾国藩曾在信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就是说,世上无难事。虽然我们都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曾国藩的青年时代,有一件事可以说折磨了他十几年。曾国藩与之苦苦挣扎,屡败屡战。那么曾国藩最后是如何战胜自己的呢?为什么戒烟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最终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请注意曾国藩家训第八集“人无恒心,可成大事”。现代社会,职场生存一直是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呢?曾国藩如果活在当下,堪称专业人才。今天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做生意要学胡雪岩”。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信时,曾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是:“当官以应变为先。”你什么意思?就是在官场,你要注意人事关系,尤其是面对领导和上级,你要学会忍耐,不要那么傲慢和孤傲。不然你就成了寡妇,处处不开心。曾国藩一直是臣子,他的最终领导是皇帝。这种君臣关系,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也可以说是打工仔和老板的关系,永远不会变。
曾国藩一生主要面对两个领袖,也就是他开始组建湘军之后,一个是咸丰帝,一个是慈禧太后。说实话,咸丰帝根本就不喜欢曾国藩。当时的吏部右侍郎曾国藩写了几份建议折子。成绩上交后,沉入海底。没有任何消息,他变得很生气。这是一场可怕的火灾。以前是出谋划策,现在是出谋划策,写了一篇《致陈胜德三端防虐》的折子。这不是简单的折子给意见,简直是批评咸丰帝。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挑战皇帝呢?一向主张做官要有恒心的曾国藩,不仅敢于挑战咸丰帝,而且敢于和咸丰帝大做文章。曾国藩认为当大臣是他的本分。
那么,作为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呢?曾国藩为什么会和咸丰帝发生矛盾?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对我们现代人会有哪些启示?请看曾国藩家训第九集《当官以韧性为先》。曾国藩曾说:“说到用人,一切都是根本。”意思是,如果你想有所成就,没有什么比识人用人更重要的了。所以他说:“我们做事只有用人,用人必须先知。识人之道总要多看几遍,亲自看看就能有个大概。”这是他在《家书》里说的。你看,我们平时在民间流传的很好,说曾国藩看人一眼就能让一个人形影不离。很明显,这是民间的夸张。曾国藩自己也说过,遇到一个人,多了解他总是要的。说明他在实践中认识一个人或者鉴定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亲自看的。另外我也经常反复琢磨琢磨,总是需要多学习。
那么我们想问,曾国藩几次选拔,亲自考察的人才都是些什么人?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人。这个人是谁?曾国藩三顾茅庐后邀请的重要人物彭玉麟。通过曾国藩对彭玉麟的邀请,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人才和知识的看法。
这个彭玉麟,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历史地位,让大家对这个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号称晚清中兴第一名臣,那么当时中兴的名臣有哪些呢?当时流行的说法有两个版本,包括中兴的两位四大名臣。一是曾、胡、左、李,二是曾国藩、胡林翼、左、、李鸿章。还有一个曾、胡、左、彭的版本,就是把李鸿章换成了。而且,当时的人们特别喜欢把李鸿章和彭玉麟相提并论。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叫什么?李鸿章拼命想做官,彭玉麟拼命想辞职。当然,你这么说,并不是想贬李鸿章。其实官场上大多数人都拼命想当官。你这么说是因为你想强调彭玉麟是如此奇怪。陌生在哪里?他就是那个拼命想辞职的人。彭玉麟的拼命辞职,在清朝政治乃至中国古代政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曾国藩和彭玉麟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曾国藩有怎样的用人观?请看曾国藩家训第十集《用人先知》。众所周知,曹操有一句名言,很简单的四个字。意思也很明确,现在已经成了成语。只要是人才,我都会用。但问题是,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就像我们通常说的,寸有其利,尺有其短。如果要说全才,那就没有人能像诸葛亮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诸葛亮,五百年才出。连诸葛亮都腿短不是吗?吴不能上马去打仗。他的谋略虽然不错,但不听魏离开子午谷,还含泪斩了马谡,可见他也有用人之责。
所以,就算《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得像神一样,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吧?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呢?什么样的任人唯贤才是合理科学的?当然,曹操说这话的时候,他自己也做得很好。他在精英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觉得更科学,更现代的社会学和人才学。这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那个曾国藩不仅自己把它做得很独特,而且做得很有历史价值,很有价值。而且,他把它当作一种特殊的经历,在家书家训中传递给弟弟和他的孩子。那么曾国藩的任人唯贤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看曾国藩家训第十一集,用人四步曲。曾国藩家训不同于以往那些著名的家训,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特别丰富。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包罗万象,不仅特别丰富,而且在他的家训内容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就是超前性。
比如他教育他最喜欢的两个儿子,他在这两个儿子的教育上花费了无尽的心血。但是,当两个儿子提到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这位在科举考试中幸存下来的老人,居然对两个儿子做了一个表态。长子、次子和长子曾纪泽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次子根本没有通过。两个儿子的要求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是绝对不理智的,是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但曾国藩二话没说,居然同意了,不仅同意了,还在这封家书里,包括家训,还有和儿子的谈话家训。你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你想学什么?老板说,我想学西方社会学,给你找老师没问题,老二说我想学自然科学,给你找老师没问题。曾国藩自己也不擅长这个,就找人给两个孩子当老师。邀请了哪些人?一些著名的人,如李,华,徐寿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那曾国藩怎么会邀请这些人呢?
那么曾国藩这样一个总以儒家传人自居的知识分子,怎么会有如此超前的意识,能够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遗余力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呢?他是如何实现强国目标的?请看曾国藩家训第十二集,修身养性。曾国藩一直非常重视对弟弟们的教育,因为在他看来,“兄弟和合,虽穷而自保,必兴盛;兄弟不和,虽然贵族家庭会失败。"所以在曾国藩的1000多封家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的。在这些家书中,曾国藩或严厉,或苦口婆心,或谆谆教导,无不不厌其烦地教导弟弟们,希望他们早日成才,成就自己的事业。所以在曾国藩的家训中,他对几个弟弟的苦心教导,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曾国藩也认为自己一生“无愧于兄弟”。但据史书记载,这些弟弟与曾国藩相处并不融洽,他们甚至还写信指责曾国藩。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在官场得势后,曾一度毅然抛弃弟弟。为什么?那么曾国藩是一个合格的老大哥吗?他在家训中是怎么教弟弟们的?曾氏兄弟的相处能给我们现代人哪些有益的启示?
曾国藩虽然说自己“配做弟弟”,但他对弟弟的态度实在令人费解:一是抛弃弟弟,不给他成就事业的机会;后来故意重用弟弟们。最后,在曾氏兄弟都被封爵后,他们让他们的弟弟曾国荃放弃了兵权。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他看似任性的态度下,用人智慧何在?
我们翻开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会发现曾国藩为了成就大事,一直坚持避亲。但曾国藩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一改之前对弟弟的嫌弃态度,迅速让弟弟们手握重兵,成为核心人物。那么是什么让曾国藩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在曾国藩留下的几千封书信中,我们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吗?请看曾国藩家训第十三集,不愧为兄弟。在曾国藩的家训中,一直特别强调识人用人。曾国藩本人一生热爱人才,尤其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对他的得意弟子李鸿章和曾国藩,更是不遗余力地培养支持,甚至后来直接让他接任直隶总督。于是后人用“自立自强”来形容他对李鸿章的培养。那么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是如何培养磨砺李鸿章的?曾国藩在家训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讲述识人用人?在曾国藩的人才观中,有哪些智慧可以借鉴?
如果说最后一次李鸿章竟然是大师,那就是自立门户,成就自己的事业。那为什么这次是李鸿章?曾国藩为什么不辞而别?曾国藩一直很重视李鸿章,视其为得意门生。可是李鸿章又要走了,曾国藩为什么一点都不留他?
李鸿章频频背叛他的遗志,可见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精明强干的学生,曾国藩不仅没有嫌弃,反而是青睐,甚至是大力支持,使得李鸿章功不可没。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李鸿章呢?这在曾国藩家训中体现了怎样的人才观?
李博老师认为,曾国藩确实看到了李鸿章的长处,所以极力培养他,而容忍李鸿章一再背离他的遗志,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考验和磨炼。那么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特别器重,是不是仅仅因为想把李鸿章培养成事业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说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特殊态度,其实与“自立门户,自强不息”这句话有关?请看曾国藩家训第十四集,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