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质如何养生?
近两年,出版物和网络上流行一种“健康新论”——大多数疾病的罪魁祸首是“酸性体质”,它
这些疾病几乎涵盖了目前所有的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甚至抑郁症,所以建议吃“碱性食物”
事情。"
此言论被部分媒体和网络转载,影响了相当一部分读者。但《生命时报》记者从肾脏病、肿瘤学、
从营养领域权威渠道获得的信息表明,这种说法纯属伪科学,没有科学依据。
肾病专家:食物不能影响体液的酸碱度。
听到上述说法后,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肾脏病中心首席专家。
陈教授首先表示,现代医学中没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之分。他解释说正常人
体内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
之所以如此稳定,是因为人体有三大调节系统,即内部缓冲系统调节、肺调节和肾调节。
在体内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系统,其“工作原理”简单概括为体内酸过多。
有碱性物质中和;碱多了,还有酸性物质中和。而肺调节就是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加时,人就会补充。
快速呼吸,呼出更多酸性二氧化碳,反之亦然。肾脏也很重要,它可以吸收碱性碳酸氢盐。
并分泌酸性物质。只有当以上三个调节系统都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酸碱平衡会被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体内的酸碱度正常
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
一本宣传“体内酸是百病之源”的书上说:“人体的pH值在7-7.35之间时,属于弱酸性体质,易受攻击。
小病干扰。陈教授说:“血液pH值达到7.2就是严重的酸中毒,已经到了生命的极限。”书
还说:“pH值在6.9-7时,人容易患癌症等重大疾病……”陈以平教授没有心,“我是临床上的。
我从未见过一个pH值低于7的活人,更不用说慢慢活下来得了癌症。"
之所以会突出“身体酸”,可能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酸中毒疾病有关。陈教授对说:
人体酸碱平衡紊乱有四种: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他们的前两个
比较常见,但绝不能说人生病了就会“酸”。而且,对于酸中毒的治疗,首先要从“治本”入手
-由尿毒症引起,需要透析;糖尿病是胰岛素引起的;如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需要改善
肺功能...只有病情严重时,才需要静脉注射碱性药物,不可能靠吃“碱性食物”来解决。
上述著作名为《找对病原体,使碱复生》,附100份pH试纸。建议读者“通过测量尿液的pH值来判断身体。
内部pH”。陈教授指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人的尿液本身就是酸性的,尿液的酸碱度根本无法体现。
体内的酸碱度。尿液的酸碱度与饮食有关。吃肉、蛋、奶等高蛋白物质时,尿液会呈微酸性。多吃水果和蔬菜
尿液会相对呈碱性。其实,通过饮食调节尿液的酸碱度,只能防止一些盐在泌尿系统结晶或沉积。
结石疾病,如防止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或形成尿路结石,应使尿液呈碱性;为了防止尿草酸钙结石形成,
你应该让尿液变酸。
书的开头是这样说的:“联合国卫生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世界上70%-80%的人属于不健康的酸体。
质量,90%以上的人死于物理酸化引起的高危疾病。“记者问了多位教授级的专家,大家对这些数字都有评价。
没听说过,也没听说过“联合国卫生组织”这个组织。
据该书的编辑刘女士说,这本书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记者试图联系该书作者,但遭到拒绝。
刘女士说,作者是成都一家中医院的医生。但她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具体工作单位。
我没见过他们,他们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别人。而刘女士一直强调“这很正常”据记者了解,出版
图书公司没有医学编辑,但他们出版了许多医学和健康书籍。
营养师:酸碱性食物都是扯淡。
根据酸碱体质理论,人必须吃“碱性食物”才会健康。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营养学会副会长。
程宜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主席兼副主编。程宜勇说,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了食品化学的研究。
有学者将食物燃烧后留下的残渣溶解在水中,然后测量pH值来分析食物中的矿物质成分。但是食品化学研究
与食物进入人体后的复杂代谢有很大不同。程宜勇指出,一些所谓的科普文章鼓吹“你要注意选择食物。”
酸碱平衡“缺乏科学依据,根本不值得提倡。”
但是“酸碱性食物”这个名词在民间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很多人请教了营养学会的专家。在这方面,中国营养
特别是200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食物酸碱平衡理论说,谷类、肉类、鱼类、蛋类。
摄入过多会导致酸性体质,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蔬菜和水果属于碱性食物,
能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病。其实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病,是因为它们的产生。
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度的作用。"
程宜勇强调,“我们检索了50年来1000多篇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论文,没有发现食物酸。
碱度引起酸度构成的研究报告。负责任的说,食物的酸碱性划分是食品化学的研究范畴,和食物进入人体是一样的。
未来的代谢变化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肿瘤科医生:肿瘤的成因与酸碱无关。
“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是酸碱体质理论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记者采访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艳教授。他认为“酸性体质致癌”根本“不值一提”。孙艳院士指出,人
为什么会得肿瘤是通过生物学实验来研究的,即动物和细胞在体外的长期致畸、致癌和基因突变。
测试某个因素是否会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孙艳说,经过上述研究,目前公认的致癌因素有五种:一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化学因素。
大多与环境污染、职业因素有关,可能诱发白血病、肺癌、膀胱癌。二、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
炎症刺激等物理致癌因素对白血病和骨肉瘤的发病有直接影响;第三,幽门螺杆菌等病毒可诱发
胃癌和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乙肝病毒可诱发肝癌。第四,遗传因素,比如乳腺癌、大肠。
癌症有明显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失。
“当然,这些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孙艳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失衡,环境污染和内部分裂。
分泌失衡、肥胖、精神压力过大都可能是癌症的诱因。"
不过,孙艳表示,即使具备上述条件,人们也不会一下子得癌症,而是需要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
这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酸性体质致癌论”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是科普还是营销?
其实很多宣称“酸碱体质论”的文章都是在为推广一些所谓的“碱性产品”做铺垫。
记者注意到,一年前,网络上的“酸碱体质论”文章,多是以“科普”的面目示人。现在,几乎所有的都是
这类文章的背后,隐藏着或呈现着产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种营销手段。
在新疆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的网站上,有大量关于“酸碱体质”的“科普文章”,宣称各种癌症。
都与“酸性体质”有关。而他们提供的产品——“茶马古碱性食品”具有“排出人体酸性物质,
校正人体的酸碱值”,而且价格昂贵。一小瓶10 ml的精油要358元,一瓶90粒卖280元。
此外,“弱碱性水杯”、“碱性离子水”、“天然绿藻”等新颖产品也依附于“酸碱体质理论”
“搭便车”。
但上述言论被网络和媒体转载,影响很大,让人想起了上世纪风靡一时的鸡血和红茶菌。
就连最近被反驳的“排毒餐”。对此,程宜勇表示,科普宣传的对象是普通民众,所以内容必须是
充分证明的科学知识。“一些所谓的‘科学发现’和‘科技成果’并没有足够的实验依据,只是简单的。
推论或猜测,如果随意传播,会误导群众。在学术界,专家们被允许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但一般来说
群众对充满术语的科普文章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容易上当受骗,这就需要专业的科技工作者站出来澄清。
。"
陈教授认为,必须严厉揭露这些胡编乱造、坑人敛财的伪科学,使之成为过街老鼠,任其发展
科学还原原貌。
网络编辑: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发布日期:2008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