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的发展历程
艾灸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艾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无从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艾灸就已经非常流行了,所以艾灸应该出现的更早。目前,艾灸治疗的医疗记录并没有记载在医学书籍中,而是记载在史书《左传》中。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请当时的名医秦大夫慢慢治疗。大夫慢慢检查了金的病情后,说:“这病不能做,痰上膏下不能攻。如果达不到,药也治不好。”晋代杜预评“攻”指灸,“达”指针。这段话的意思是,医生认为金的病是治不好的,因为病位在“胃之上,膏之下”,艾灸、针灸、吃药都治不好。这也是“绝症”这个成语的由来。虽然医疗并没有治好荆的病,但我们可以看到,艾灸是战国时期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
此前认为艾灸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修正。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是颠覆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三部有关经络灸法的帛书,是《内经》之前的珍贵医学文献,对中医灸法的认识大大推进。通过这三部残缺的文本,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古代先民用火治病的由来、方法和应用。
艾灸是一种独立的治疗保健方法,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人们用火后,被火烧伤,发现有治病疗伤的功效。
艾灸的发明起源于北方。在医学专著中,最早见于《苏文怡法方医论》:“北方者,天地之隐,居高山,风寒之地,其民乐在野觅食,脏寒满病,其治宜灸之,故灸冰者亦从北方而来。”艾灸的应用与寒冷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所谓艾灸疗法,就是以艾叶为原料制成艾条,在一定穴位上以不同方式燃烧,直接或间接施加适当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治疗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在历代针灸著作中,针灸和艾灸多为并列论述,但艾灸易灼伤人体,故逐渐失传。现在中医院针灸科只看针灸不看艾灸,真的是中医的悲哀。近年来,由于中医养生文化的复兴,艾灸疗法以其神奇的疗效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现代艾灸疗法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艾灸疗法的烧灼、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患者易灼伤等问题,使博大精深的艾灸疗法在中国的普及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