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养生书籍的思考

看完一部作品,你有什么感悟?这时候读书最关键的感觉就是不能忘记。你想好怎么写你的评论了吗?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养生书籍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看过经典养生书籍,对养老防治的研究,在孔孟、老庄的理论和《内经》中都有记载,并有详细论述,在历代名医著作中也有论述。这说明中医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通过养生来延长人的寿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与中医各学科的宏观临床思维和诊疗方法有很多共同点,所以很多著名的中医专家都精通养生方法,并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从开始看中医书籍开始,我就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疗法很着迷。

食疗也是中国古代中医的伟大贡献之一。常说药补不如食补,足见食补对人体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天从各种食物中获取大量的营养,因为肠道是人体的主要吸收器官,一日三餐对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食补对我们的健康尤为重要。

有时候,我们的身体还没有生病,但是饮食调整可以让我们更健康;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太虚弱了,一个人用重药根本起不到治疗作用。这时候饮食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民以食为天,如果能用养生的方式来补充普通的一日三餐就太好了!

经典养生书籍读后感范文2《中医体质健康》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付杰英教授撰写。傅教授为《黄帝内经》硕士研究生,针灸博士研究生,中医养生专家。长期从事中医美容、中医养生、中医体质教学和临床工作。在这本书里,傅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人与人的性格差异很大。有的人265,438+0天来一次月经,有的人45天来一次月经,但都能正常怀孕生子。有些人的基础血压是80/60mmhg,有些人是120/80mmhg。差别不小,大家都能正常生活工作;有的人吸收好,合成代谢强,喝凉水都恨不得挤出点“油”来储存。有些人吸收差,分解代谢强,即使吃海藻也很难长胖。有的人一年四季怕冷,怕冬天,有的人去了,手脚一年四季热,怕夏天。这既不是亚健康,也不是更不用说病,而是反映了一个人的生命特征——体质。

“中医体质”中的体质,用学术语言表达,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习得的基础上,在人体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的、内在的特征。她大致将体质分为八类: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气滞体质、痰湿体质、血瘀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每一种体质都有其固有的特点。要认识体质,接受体质,尊重体质,顺应体质,不伤害体质,预防体质易感疾病。这是我们医疗保健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是复杂的,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也是如此,但还是有一些必要的性规律必须遵循。

一、养生* * *特点。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快乐的生活,不生病或少生病。人类之所以会有各种疾病,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除了从遗传学的角度来判断外,还与性格、情绪、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性格来源于遗传,由家庭和社会塑造。生活方式是你自己选择的,不容易被医学和医生操纵和干预。所以在防病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本书的第一讲是客观的“认识你自己”。无论你是高官、富商、白领精英还是小卒,都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客观的看法。

傅教授认为,单纯的躯体疾病相对简单,医生可以自行解决这些疾病。但养生的关键是——调神养心,这永远是养生的前提和基础。你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方式会接受健康的果实,不好的生活方式会承受疾病的国度。这叫因果报应,很准确。

养生有三大“万能原理”,适用于各种体质。

一、运动,适度的运动,对各种体质都是必须的。当然,如何锻炼因人而异。

第二,无论什么性格,喜怒哀乐恐惧等情绪都要相对平稳,不要压抑。

第三,三餐要规律,食物要安全。

二、保健的人格特征。

养生不仅是性的,也是个人的。不同的人一定要注意养生方法的差异,这是本书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体质”的概念可以预防疾病,减少过度治疗。体质不同,健康标准不同。对于某些体质来说,一些小病可能是机体对环境变化的正常反应。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不一样,后天对应的方法应该也不一样。同样的养生法,从哲学角度来说是错误的,要具体分析。对应每种体质,傅教授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主要表现(形神)、形成原因、主要优点、常见组合体质、易感疾病、养生方法(形神)。

比如阳虚的人,主要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凉,手脚冰凉,大便腐烂,容易发胖,月经周期长,脉沉细。易感疾病有肥胖、骨质疏松、关节痛、慢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痛经、不孕等。但无论患什么病,受凉、降温、舌嫩、脉沉细,症状肯定会加重。

养生的方法有:生活和工作中,最大限度不伤阳气,少吹空调,避免衣服过于暴露单薄,根本不能熬夜。我们应该增加运动量来壮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户外晒太阳就是养生。也可以用艾灸、食疗、腹式呼吸等。

限于篇幅,其他构造此处不赘述。

除了身体疾病,傅教授详细阐述了影响身体状况的比较关键的性格和情绪问题。

傅教授说:当你没有生病的时候,人生体验的快乐取决于你的性格和心情;是否生病,得了什么病,是否治疗好,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性格和心情。很多疾病其实都是性格和情绪在身体上的深刻印记。七情适度通畅,有助于气的升降。七情郁结,扰乱气机升降。好人做好事,奋斗了也活不长;坏人做坏事,如果不挣扎,可能会活得更久。长期扭曲自己,活在厌恶、抱怨、无奈中,是非常不好的。养生就是奋斗,炫耀自己的力量,被书本压服,人只能自救。不管是什么样的体质,只要你有一个相对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体质就是人生最好的载体,扬长避短,你会得到很好的人生体验。

想了解更多养生知识,不生病,少生病,健康快乐的生活,请阅读《中医体质学》,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开始,经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流传至今。,可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里约奥运会上,中医拔罐风靡全球,被外媒视为中国运动员夺得金银的秘密武器,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中医一度被视为糟粕,也被一些江湖骗子用来行骗,让大众对中医产生了深深的误解。相对于西医,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依赖于经验。好的中医大多是老医生,中医疗效不如西医立竿见影,所以大众对西医持怀疑态度。

但你仔细想想,五千年来中国发生了多少大病小灾?如果中医真的不靠谱,也不会流传至今。去年有一本书《谈医生》,用轻松幽默的漫画方式普及了中医基础知识。《谈医》这本书延续了《谈医》的搞笑风格,但更加实用,涵盖了41个家庭常见疾病的解决方案,列举了120个中医经典方剂。面对小病,可以在家“偷懒”。

西医有时治标不治本。中医虽然疗效慢,但是可以去除病灶。西医治疗头痛脚痛,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人的内脏、经络、穴位是一个圈。如果人是健康的,说明这个圈子在正常运转。如果身体出了问题,说明这个圈子已经停止转动或者反转了,所以要促进这个圈子的正常运转。

比如书中提到,西医认为脚气是细菌感染,用激素药膏擦拭。过一段时间脚气没了,但是有很大几率会复发;但在中医眼里,脚气是身体湿气过盛,身体自行调节,自行排出湿气。所以,脚气不是病,不是细菌感染,而是湿气的症状。根除湿气,需要从全身做起,调整身体素质。头痛不一定需要治疗。止痛片可以停止暂时的疼痛,但药效过去后疼痛可能会加重。从身体整体来看,其实是胆经的问题。酸梅汤可以抑制胆火,疗效很好。当然,最重要的方法还是早睡,让胆囊和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

除了睡个好觉,还要有个好心态,因为心脏病是最大的病,有了心脏病,肯定会生病。“想多了伤脾,怒多了伤肝,太伤心伤肺,太喜太悲,太怕伤肾。”身体问题是情绪问题在身体上的反映。

我们要学会放下,没有谁比谁活得更好;我们要学会倾听和陪伴。倾听和沟通是最好的治愈,陪伴是对家人爱的最好表达。